竹藤绕铁岁月长

陈伟哲
深秋的安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和铁味。行走在尚卿乡的街巷,但闻户户机杼声,竹藤与铁器碰撞的清脆音响,仿佛在演奏一支古老的歌谣。这里的人们,手上似乎都带着魔力,一根根竹篾、一条条藤丝、一段段铁线,在他们指间翻转跳跃,最终化作精巧雅致的工艺品。
安溪人与竹藤的缘分,早已镌刻在千年历史中。翻阅《安溪县志》,五代时期,开先县令詹敦仁已有“荷畚执筐”的记载。宋元时期,竹藤编逐渐普及,成为农耕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艺。明清两代,这项手艺在安溪的山川间生根发芽,与茶文化相互滋养,共同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文明史诗。
老人们常说,安溪人的血脉里流淌着竹的韧性与铁的刚毅。记得小时候,祖父总是坐在祖厝的廊下,手持篾刀,将一根根青竹剖成细丝。他的手指布满老茧,却能在竹篾间灵活穿梭,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生活器具。“每一根竹篾有自己的性子,”祖父常说,“要顺着它的纹理,而不是强求。”这种顺应自然的哲学,早已融入安溪人的处世之道。
20世纪70年代,安溪竹编迎来第一次蜕变。工艺美术师陈清河先生创造性地将竹编应用于热水瓶外壳的制作,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那时节,家家户户在从事竹编加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手执篾丝的男女老少。竹编的沙沙声与铁观音的清香交织,奏响了安溪特有的生活交响曲。
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安溪人再次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当传统的竹藤编面临现代化挑战时,他们大胆创新,将铁线与藤条完美结合,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藤铁工艺。以铁丝为骨,藤条为面,再施以彩绘的“葡萄”系列藤篮,在广交会上大放异彩,半天就斩获600万美元的订单。
从此,安溪的藤铁工艺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从单一产品到十三系列数十万个品种,安溪藤铁工艺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安溪人砥砺前行的奋斗史诗。如今,安溪藤铁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真正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在这片土地上,藤铁工艺早已超越单纯的手艺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安溪人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注入其中,让传统的竹藤编技艺在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在安溪,年轻人通过电商平台将藤铁工艺品卖到世界各地;在尚卿乡,工艺大师们仍在悉心传授着古老的编织技法;在学校里,孩子们通过学习藤编课程,延续着这项千年技艺的血脉。
每当夜幕降临,安溪的工坊里依然灯火通明。老师傅们的手指在竹藤铁线间穿梭飞舞,年轻设计师们在电脑前构思着新的图样。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种代际之间的传承,正是安溪藤铁工艺永葆生机的奥秘所在。
站在蓝溪岸边,远眺凤山云雾,我忽然明白:安溪的竹藤编从来不只是谋生的手艺,更是安溪人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那一根根竹篾、一条条藤丝、一段段铁线,编织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腾。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