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火焰与芬芳

李慧珊
在安溪连绵的茶山间,有一双与铁锅、竹筛厮磨了四十余载的手。这双手,指节粗粝如老竹,掌心却藏着比丝线更细腻的感知——它能在300摄氏度的铁锅前辨出10度温差,能在摇青筛的沙沙声里听出茶叶的呼吸,更能将山间云雾、晨露阳光,揉进一片铁观音的筋骨里。这双手的主人,便是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两固。
这不是一双普通的手。当黎明还裹着雾霭趴在茶树上时,这双手已经抚过带着露水的鲜叶。指尖掠过叶尖的绒毛,像触摸初生的雏鸟,陈两固的眼睛半眯着,鼻翼轻轻翕动——他在和茶叶对话。“晒青要‘柔’,像给姑娘梳头,急了就乱了分寸。”他说的“柔”,是将鲜叶摊在竹席上,厚度不超三指,让阳光透过雾霭,温柔地抽走叶片里多余的水分。这不是简单的晾晒,是给茶叶“定魂”的仪式,而他的手,就是这场仪式的指挥者。
摇青车间里,老竹制成的摇青筛在木架上轻转。陈两固的手搭在筛沿,腕关节微微发力,筛子便带着茶叶跳起缓慢的圆舞。“不是摇,是‘醒’。”他突然停住,俯身抓起一把茶叶,指腹摩挲着叶缘——那抹刚泛出的淡红,是茶叶苏醒的信号。这是一场精密的博弈:摇得轻了,茶叶“睡不醒”,香气藏在叶肉里出不来;摇得重了,叶片被折腾得“疲了”,苦涩便会冒头。四十年来,这双手记住了上万次摇青的节奏,从晨光初露到暮色四合,筛子里的沙沙声,是他与茶叶达成的默契。
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在炒青的铁锅前。荔枝木燃起的火舌舔着锅底,铁锅红得发亮,像一块烧红的宝石。当鲜叶被投入锅中的瞬间,水汽带着青草气猛地蹿起,陈两固的手如闪电般探入——翻、抖、抄、抛,动作快得让人看不清轨迹,却又精准得像钟表齿轮。掌心与铁锅的触碰是灼热的,汗水顺着他的额角往下淌,滴在锅里,瞬间化作白烟,可他的眼神始终盯着锅里的茶叶。“炒青是‘锁香’,火大了,香气就烧没了;火小了,茶叶就成了‘生涩鬼’。”他的手在铁锅与竹匾间穿梭,刚出锅的茶叶被迅速摊开,那双手抚过滚烫的叶片,像在安抚受惊的孩子,“得让它慢慢凉,香气才肯乖乖待在叶里。”
焙笼旁的时光,是安静的坚守。荔枝木炭埋在灰烬里,只透出隐隐的红光,焙笼上的茶叶在温火中慢慢蜷缩、变色。陈两固坐在小马扎上,眼睛盯着焙笼里的茶叶,手里的蒲扇偶尔轻轻扇一下,让热气均匀地裹住每一片叶子。这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像一座守着火焰的雕塑。“烘焙是给茶‘定味’,火要温,心要静,急了,香气就飘了。”他抓起一片刚焙好的茶叶,放在鼻尖轻嗅——那股兰花香混着熟果香的气息,从叶片里缓缓渗出,像是整个茶山的春天,都被这双手锁进了这方寸之间。
如今,茶山里的机器多了,可陈两固的茶厂依旧保留着老物件:老竹筛、木揉捻机、炭火炉。有人劝他换自动化设备,省力又高效,他却摇头:“机器有刻度,可茶叶有情绪。手能摸到茶叶的‘脾气’,机器摸不到。”他带徒弟,从不先讲理论,只让他们把手伸进鲜叶里,伸进铁锅里,“手记住了,茶就记住了。”
这就是陈两固,一位把一生都交给茶叶的匠人。他的手,曾与烈火对抗,曾与时光对话,最终将山间的草木之气,酿成了杯中的醇厚芬芳。在他的指尖,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制茶的工艺,更是一种坚守——对传统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对每一片茶叶的温柔。这双手,是茶山里最动人的符号,它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匠心,从来都藏在最朴素的坚持里,藏在与万物对话的谦卑中。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