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风起茶香

2025-10-14 08:49:41来源:安溪报

吴奋勇

秋深了。是从山坡吹来的风吧,清清冽冽,像一块凉而不冰的软玉,贴在脸上,有干净的土腥气和一丝被露水浸润过的、熟悉的草木香,舒服极了。我心里一动:是呀,寒露了,正是铁观音的故乡安溪秋茶采制的黄金期,此刻茶香人家定然是另一番景致了。

我总觉得,这寒露的风,是一位忠贞的信使。它一来,茶乡的每一座茶山仿佛都被唤醒,墨绿如海,生机涌动;每一垄茶园举着油亮的旗子,鲜嫩的叶子,微微颤着,那是按捺不住、献给秋光的欢喜。它们攒足了劲儿,就把所有的香与韵,都紧紧地包裹在肥厚的叶脉里。在茶山,你能听见的,不只是风声虫鸣,还有采茶人唱起的茶歌和满足的谈笑。他们的指尖在茶梢上下飞舞,摘下一芽两叶或者一芽三叶,放进茶篓。这是沉甸甸的秋日,看得见、摸得着、闻着香的希望。

茶青采下,装在布袋里,风风火火地从山上返回,晒青开始了。夕阳西下,竹席、布垫或水泥埕上,鲜叶被均匀地薄薄摊开。老师傅手持竹耙,轻柔翻动,确保每一片叶子都能均匀地承接“天光”与“地气”。他凝神定气,时刻关注日照强度与时间,用手背试探叶温,用指尖感受萎凋。“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古老智慧,便从这第一步,渗入每一片叶子。

而真正的“涅槃”,是在微凉的夜里,一场“内在舞蹈”悄然上演。“哗啦啦——沙沙沙——”的声响,从竹制摇青笼里发出,清脆而富有节奏,如同夜蚕食叶,又似静谧鼓点,穿透夜色,成了乡村不眠的心律。

“摇青摇的是心,不是叶子。”老师傅常说的话,点破了这场动静的玄机。每一次摇动是唤醒,是碰撞,让叶片边缘破损,激发其发酵;而每一次静置,则是“晾青”,是让茶叶在安睡中消化这份创伤,将简单的青涩转化为万千的风味与香气。这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如同生命的呼吸。

当第四遍摇青结束,宽大的竹笼门“哐当”一声打开,一股极具冲击力的香气喷薄而出——这不再是晒青时温和的青草味,而是一种鲜活、锐利、带着凉意的兰花与栀子花的复合香气,霸道地横空出世。老师傅伸手探入,指尖所触的茶叶,是“绿叶红镶边”了,内在发酵,恰到好处。

然而香气的巅峰转瞬即逝,必须即刻锁定。茶青被迅速投入二百余度的炒青机中。“滋啦——”一声,白汽蒸腾,杀青定韵。高温如同一道法则,终结了酶的躁动,将一夜酝酿的香韵,牢牢封存。

杀青毕,茶叶烫手而柔软,旋即趁热揉捻。在均匀的力道下,叶片蜷缩成铁观音独有的“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为最后风味的释放打通最后的路径。

至此,铁观音的初制舞台,于晨曦微露中落幕。然而,这还远未结束。这些半成品还需经过挑剔的拣剔、文火慢炖的包揉与烘焙,方能真正历练出那“七泡有余香”的观音韵。

乌润紧结的干茶,静静卧在小小的簸箕里,是谦逊的、蛰伏的模样。

“试新茶啦!”

一人招呼,一群人围过来。当沸水高冲而下,它们便一下子醒了,舒腰展臂,仿佛在用一生的故事,作答这一壶滚烫的相遇。热气蒸腾而起,那股子熟悉的兰花香一团和气地、不由分说地涌来,不像是在被你嗅闻,倒像是它们主动的、慷慨的拥抱。

端起瓷杯,啜饮一口。茶汤透亮、金黄,滑过舌尖时,还没来得及细品,那微苦便“呼”地一下化开了,变成一股开阔的甘甜,从喉咙深处,丝丝缕缕地返上来,润泽着。是土地的厚道,是风雨的历练,是时光的沉淀,都在这一口茶汤里,复活了。

一杯下肚,通体舒适,仿佛整个温润的秋天,都在身体里住了下来。

窗外,已是十足的秋了。叶知秋,该红的红艳艳了,该黄的黄澄澄了,绿的无边青翠,而寒露时节的风依旧坦荡,悄然间,浸透了桂花的芬芳。而我知道,有一缕茶香,早已乘着这风,从乡间出发,翻山越岭,稳稳地,落进了我的杯里,也沉入我的心底。

【责任编辑:李霜茹】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