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源记: 寻根与归真
林丽娥
车子朝着桃舟的方向驶去,我戴着耳机,单曲循环着电影《长安的荔枝》里张楚生唱的主题曲《庙堂之外》。
“右丞相可知,为了一瓮新鲜荔枝送往长安,岭南要毁去多少棵树?多少骑手奔波涉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又有多少人为此殒命?”前几日在影院见到这幕时,眼泪忍不住涌了上来。直到此刻,李善德冒死对抗杨国忠的画面,依然在心头激荡。“致我生如尘,世无双,风一扬。愿这世间王侯与稚儿,皆可沐朝阳。”歌词在耳畔反复回响,朝阳穿过车窗落在身上,暖意从皮肤漫进心里。这追寻生命本源的歌声,好像为我们此行——探寻晋江生命之源的旅程奏响了序曲。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安溪桃舟的晋江源。作为泉州人的“母亲河”,晋江是泉州地区第一大河,也是福建省第三大河,其源头出自戴云山脉东南坡,中上游分东溪、西溪两支,而西溪便是晋江正源,发源于桃舟乡达新村附近海拔1352米的斜屿山。
车停稳后,我一脚踏下车,心头的兴奋感几乎按捺不住。爬山本就是我的心头好,此番行程更有几位谈吐风雅的同好相伴,有摄影师随时准备为我们捕捉精彩瞬间,更是喜上加喜。我登过的山不算少,只是每一次站在山径上的感受都截然不同。这差异,除了山本身的风貌与主题之外,也与我当下的心境与状态紧密相连。
刚踏上石板路,一股清凉迎面而来,这仙境的雨,竟也如此通晓人意,方才在车上还雨丝绵绵,可等我们推门下车,那雨便像得了指令似的,悄然敛了声息。想来,这便是晋江源以它独有的温柔,在轻声对我们说着“欢迎”吧。
再往前、往上走,一道涓涓细流忽然撞入眼帘。它从高处蜿蜒而下,水流轻缓得像位身着素裙的女子,正循着山势款款走来。抬头是浓密的树林,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枝叶,在清亮的水流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像撒了一把流动的碎金。
我的目光被身旁一棵老树吸引,顺着粗壮的树干慢慢向上望。到了中间部位,树干猛地分出许多枝丫,枝丫又再抽出更细的枝条,每一根枝条上都缀满了繁茂的绿叶,层层叠叠,遮天蔽日。
忽然觉得,这树、这流,多像我们的人生啊。我们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在岁月里慢慢生长,长出形形色色的“枝叶”,开出形形色色的“花”——或许是事业的成就,或许是情感的丰盈,或许是那些细碎却闪光的日常,构成一片属于自己的、热闹又多彩的天地。可这一切的根基,都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就像树的根须深扎土壤,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就像溪流的源头,在远山深处默默积蓄着力量。若有一天,我们斩断了这提供滋养的源头——无论是对初心的背离,还是对根本的漠视——那么再繁盛的枝叶、再汹涌的水流,终究会慢慢枯萎、干涸,那些曾经鲜活的色彩,也会一点点褪去光泽。
再往上走,行至半山腰,两座亭子豁然出现在眼前。左侧的亭上题着“喝醒”,右侧则是“风斯在下”。上山前,桃舟乡党委李书记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这两座亭子背后的传奇故事,让我早已心驰神往。现在亭子就在眼前。
“喝醒”二字,藏着一段温暖的人虎奇缘。——传说清代李光地祖父李先春风雪夜醉卧山间,老虎以体温相救,后他放生老虎,留下感恩故事。后人感念这段奇缘,便在李先春当年醉卧的大石上刻下“喝醒”二字。如今这两个字随着亭子立在山间,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悄悄传递着人与自然相融、心怀感恩的朴素道理。
阳光突然退去,林间瞬间暗了下来。刚下过雨的小路裹着湿滑的青苔,我下意识放慢了脚步。这时,同行的桃舟乡工作人员——一位笑眼弯弯的小妹妹主动走过来,轻声问我是否需要帮忙。
我们随口聊了起来,我忍不住提起中午那道汤:“中午的大肠茶蛋汤真是绝了,连整颗蛋一起煮的做法,我还是头回见,滋味越品越有层次。”她立刻扬起骄傲的笑容:“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呢!已经列入安溪县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评上了‘安溪十佳茶餐’呢!”说着,她又热情地介绍起桃舟的红米、茶叶,以及各种带着泥土气的原生态农产品,话语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
“风斯在下”出自庄子的《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大鹏高飞,须有厚风承托;桃舟人深知,欲行远,必固本。他们护住这一方山水,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让红米出山、古村复苏,正是“培风”的当代实践。
我们缓缓前行,目光不时被林间的景致牵住——滴落雨珠的蕨类叶片闪着光,山涧钻出几朵野蘑菇,遇到这些动人的瞬间,便赶紧掏出手机拍下。这山间的干净与纯粹,实在让人想悄悄藏进镜头里。对比都市里常被染上色的水流,这份山泉的纯粹,显得尤为珍贵。
在小妹妹的指引下,我们终于站在了晋江源前。那一刻,一股近乎朝圣般的感动瞬间攫住了我,如同赤子回归生命的起点。我忙从包里摸出空矿泉水瓶,蹲下身接住那从石缝中渗出的水流,仰头大口饮下——清冽甘甜的滋味顺着喉咙漫开,带着山魂水魄的清透。
望着这源头活水,忽然生出些感慨:晋江源本是这般纯净,只是穿山越岭、流经市井,才渐渐染上了杂色。人不也一样吗?最初都带着赤子的纯真,走着走着,却难免被世事磨出尘霜。
同行人手中的陶笛声忽然响起。悠扬的调子在山谷间荡开,纯净的水源、清澈的笛声、澄澈的天空,将我们轻轻包裹。我仰头望向被枝叶切割的蓝天,开始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
归程,歌声再起:“我当逐明月枕清风,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年过半百的九品小官李善德,终究还是那个“布衣简衫,千里入繁华”的少年。山影渐远。愿我们走过万里,心底仍流淌着晋江源般的清澈,归来依旧纯粹。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