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五条重要古茶道线索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陈和俐)近日,“万里茶道(安溪段)”文化遗产调查取得显著进展。记者从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已初步掌握五条与历史上茶叶运输相关的重要古道线索,并在安溪与永春交界处发现一座古代石拱桥,为还原泉州至武夷的古茶道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此次“万里茶道(安溪段)”的田野调查工作,重点围绕尚卿、感德、桃舟、剑斗等乡镇展开。依据收藏于安溪民间文书《武夷出路须知》,结合古道遗迹的实地勘察、宗族谱牒的收集梳理以及对地方长者的口述访问,旨在全面摸清该段线路走向、空间格局及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综合推查出安溪茶叶北上运输的实际通道,研究其在“万里茶道”中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提炼突出普遍价值,形成调查研究成果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为保护管理规划制定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提供学术依据与决策参考。
此前,“万里茶道(安溪段)”申遗工作小组在调研中取得重要发现:1875年伦敦出版的中国地图上,茶区明确标示着“Ankoi Tea is grown”(安溪产茶);而在19世纪中国南方茶区地图中,安溪所在区域被标注为“Tea Dist”(茶叶产区)。
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有力印证了安溪段在万里茶道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发挥的关键作用。“本次安溪段调研,我们初步掌握了五条与历史茶叶运输相关的古道线索,在安溪与永春交界处寻得接通草洋地区一座古代石拱桥,为进一步探寻泉州至武夷古茶道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万里茶道(安溪段)”申遗工作小组成员涂元葳告诉记者。
在关键线路与节点考证方面,依据文献记载与实地踏勘,成功考证并确认两条核心线路走向及多个关键节点。从西坪赤石出发向北延伸至长卿、剑斗等地的陆路商道脉络基本清晰,下胡圩、卓村、翰林岭等重要历史地标位置得以确定。课题组近期驻扎西坪镇赤石村全面调查,并撰写完成《赤石村传统村落简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沿线文化遗存梳理工作也成果丰硕。调查团队对已勘察路段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登记与测绘,四美桥等古代桥梁、草苑王氏宗祠等祠堂建筑以及与地方信仰、商业活动相关的各类遗迹,共同构成“万里茶道”安溪段的完整历史景观。为确保项目全面实现,课题组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孙静表示,调查团队将向更多乡镇延伸,计划对龙涓、芦田、蓝田等多地境内的相关线路和遗存点进行全面踏勘,构建覆盖安溪全域的“万里茶道”遗产网络。同时开展安溪到福州、厦门港陆路及海洋路线资料收集与分析专题调查,研究关联福州厦门的申遗可行性。
据悉,“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古代中国与俄国之间形成的以茶叶贸易为核心的国际商道,目前论证的南端起点为中国福建武夷山等产茶区,经水路和陆路交替运输,穿越8个省份,延伸至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恰克图,最终抵达圣彼得堡及欧洲各地,全程约1.4万公里。它不仅是继丝绸之路后欧亚大陆最重要的商贸通道,更见证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流,以及中国茶叶作为全球性商品的贸易繁荣史。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