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普渡
李少许
中元节一到,宁静的小镇便渐渐忙碌起来。
普渡,是小镇独有的风俗。每到此时,家家户户便开始蒸制芋包,用以祭拜祖先,以及那些在半途夭折、无依的先民。相传清朝时,中元节刚过,李光地从京城返回故乡,带回两个芋包。这原是宫廷中的美食,滋味极其鲜美。李光地便令人将制作方法传授给乡人,大家学会后,便开始自制芋包。后来,为了感念他的恩德,人们便选定每年中元节后蒸芋包,既祭祀祖先,也超度那些在饥荒年间饿死、或遭遇不幸的孤魂野鬼,称为“普渡”。
作为普渡中的重要供品与美食,芋包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要挑选个大新鲜、香甜软糯的冰糖芋,这是制作芋包皮的上好材料;米则选用最寻常的农家米,稻香醇厚,更衬芋香。将芋头与米按一比一的比例洗净、搅碎,加入盐等佐料调成浆,芋包皮的材料便准备好了。馅料则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肉末与葱头,剁碎拌匀、调味即成——当然也可随喜好搭配,而我们家始终最钟情于葱头肉馅。
制作时,先在簸箕底部铺上一块洁净的蒸布,舀一勺芋米浆摊平,放上馅料,再覆盖一层浆,仔细裹紧收口,一个芋包便初步成形。一簸箕大约可蒸十多个,彼此间留好间距,表面整理光滑,便能上锅蒸制。蒸好的芋包,犹如婴儿肥嘟嘟的小脸,表皮泛着淡淡的芋紫色,光滑可人。这时将簸箕倒扣于另一只之上,轻轻揭去蒸布,芋包便完美脱模,待稍凉即可享用。
若材料上乘,做出的芋包皮Q弹软糯、嚼劲十足,内馅肉香与葱香交织,满口生香,堪称绝味。不过大热天里芋包容易变质,因此放凉后需立即存入冰箱冷冻,便可保存一月有余。芋包有两种吃法:蒸食保留原味,清甜鲜软;煎食则外皮香脆,内馅润泽,是不可多得的传统美味。
中元时节,芋包的香气逐渐飘散至小镇每一个角落,织就独一无二的风味图景。那沉积的冤屈与遗憾,似乎也在这虔诚的普渡中得到抚慰。愿每一个逝去的灵魂,都能在馨香与祝愿中得到安息。小镇的祥和,也藉由这代代相传的普渡,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入学习俗
上官青梅
爆米花、状元蛋、踩板凳习俗是以前闽南家长对第一天入学孩子的美好寄寓:学业如爆米花蓬松饱满,读书考中状元或考满分,敢攀高峰,勇往直前。
1993年9月1日,母亲比以往更早一些起床,开煤炉烧水、菜园浇水摘菜、放鸡鸭出圈,然后煮起了早餐——365天一样的都是稀饭,但这一天,母亲看着即将见底的米桶,还是咬咬牙多加了半杯的米,米杯是竹制的,装满一杯刚好半斤。
当太阳从家乡最高峰——抱紫山山巅跃出来,母亲拉开蚊帐,轻轻喊我起床。我睁开眼睛看一眼,往床的内侧一翻,又迷迷糊糊会周公。母亲拿来一套崭新的衣服放在床头“阿梅,快点起来,今天开始你要上学啦!”上学?哦,是的,昨天母亲带着在祖厝边放牛的我往村小学校长办公室报了名。母亲说,我九岁了,得上学了,总不能一直当放牛娃……
我一骨碌爬起来,穿上在福田拉原木的父亲特地托同乡带回来的新衣,还有母亲在祥华圩买回来的白布鞋,风一样冲进厨房。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静静地摆在餐桌上,除了咸菜、萝卜条,还有一小盆绿意盎然的油白菜。母亲拿起筷子在油罐子里转一圈,一小撮金黄的猪油搅拌进了饭里,我抓起筷子,倒一半米饭在另一个碗里给母亲,米饭与猪油的香气,还有鲜嫩又冒着各种绿的气息的青菜充盈着我的胃,舒坦。
吃完饭,母亲给我洗了一把脸,梳顺我的齐耳短发,塞给我一个裁掉“复合肥”“尿素”字样再用缝纫机精心缝制出来的书包,让我坐在灶膛前的小木凳上看火。母亲扛来一捆晒干的杉树叶,塞一把进灶膛,火立刻就燃起来。母亲从橱柜里端出一盘未脱壳的稻谷和一碟红豆,倒进锅里,然后用竹制锅刷沿着锅,一圈圈缓慢扫动,直到锅里偶有稻谷爆壳,母亲眼疾手快地用左手拿来木制锅盖半掩着锅,右手透过小缝继续扫动锅刷,锅越来越烫,锅刷也转得越来越快,直到密集的噼里啪啦声充满整个锅,母亲才把锅盖完全盖上,并迅速抽掉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声渐渐停止,掀开锅盖,一小盆稻谷变成了半锅的爆米花,母亲抓一把塞我手里,爆米花蓬松、香气四溢,红豆嘎嘣脆。母亲给我装了半书包的爆米花,拿起小板凳,牵着我走到厅堂并交代我说等下拿到了蛋就直接去上学、莫回头。母亲让我在石阶下等,她走到大厅最里头,面朝内,蹲在凳子上,变戏法般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鸡蛋,一个接一个往外推送,煮熟的鸡蛋沿着堂屋干净的泥地直线滚向石阶、滚进我手里,我揣着滚烫的鸡蛋、蓬松的爆米花头也不回去地朝学校走去,带着父母的期盼开启了我的学生时代。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