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抗击侵略者
陈克振
在抗日战争期间,华侨庄惠泉参与组建中央联合军团东南亚华人地下抗日军(即136部队),被授予上校军衔,担任马来亚华人区副区长。他与区长林谋盛上校烈士并肩作战,英勇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庄惠泉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籍福建省安溪县龙门镇榜寨村。其父庄有才曾任旅厦安溪公会会长多年。庄惠泉在厦门成长,就读于玉屏书院,1915年赴新加坡,在堂兄庄希泉创办的国货公司任职,协助庄希泉和余佩皋创办南洋女校。此后他投身教育,参与筹建明伦、万礼、全民等多所华校,曾返厦门担任旭日小学校长。1923年赴菲律宾协助庄希泉办报,1937年再返新加坡,次年起任新加坡安溪会馆总务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庄惠泉与林谋盛等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发动认购救国公债、筹款赈济祖国难民,并推动抵制日货,惩处销售日货的奸商。1938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庄惠泉任总会劳工组副主任,全力投入募捐工作,并协助英军处理军需事务。
日军侵华行径激起了广大侨胞的愤慨,马来亚各地华工纷纷罢工响应抗战。庄惠泉尤为支持林谋盛发起的龙运铁矿罢工行动。1938年2月,他亲赴马来亚丁加奴龙运铁矿,与光华学校校长白硅等人共同动员华工和华商,成功策划近3000名华工全面罢工,使铁矿停产,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军火生产。罢工华工撤至新加坡后,庄惠泉与林谋盛共同协助安置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这一壮举震动国际舆论,被誉为抗战期间华侨爱国行动的典范。
新加坡沦陷前,庄惠泉与林谋盛等人奉命撤离,经印尼、锡兰转至重庆。1942年6月,他赴印度加尔各答,将流落当地的2000余名华人海员组织起来,成立“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与林谋盛分任正、副队长,负责海员训练工作。
1943年,中英政府筹备反攻马来亚,庄惠泉协助组建136部队,受任上校军衔,与林谋盛分任马来亚华人区正、副区长。林谋盛潜入马来亚敌后工作,不幸于1944年被捕牺牲,庄惠泉接任区长,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日本投降后,庄惠泉负责遣返在印度受训人员,并于1945年10月返回新加坡。他亲赴马来西亚怡保寻找烈士遗骸,推动1946年1月13日在新加坡政府大厦前举行公祭,国民政府追认林谋盛为陆军少将和烈士。庄惠泉还发起组织“星马华侨集体鸣冤会”,向日本追讨战争罪责,为受害同胞申冤。
战后庄惠泉转而从商,创办马华印刷有限公司,曾于1947年担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次年返新加坡参与组建马华公会新加坡分会,1955年加入新加坡民主党,后任社会民主党中央理事。
他热心公益,敢于直言,有“庄大炮”之称,为争取华文教育权利、维护华校学制不懈努力,曾因此被英殖民当局逮捕。他还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董事、安溪会馆常委、庄氏公会会长等多个社团职务,1972年至1973年主编《新加坡安溪会馆金禧纪念特刊》。
庄惠泉于1974年1月在新加坡逝世。生前他将所收藏的大量新马华人抗日史料委托许云樵教授编纂,后经蔡史君修编,于1984年10月出版为《1937-1945新马华人抗日史料》。这部近180万字的著作史料翔实,成为见证新马华侨抗日历程的重要文献。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