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助学+研学”关爱职工人才子女见温情

2025-09-05 08:59:11来源:安溪报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陈艺娜/文 黄东华/图)1日,正值开学季,县委人才办、县总工会联合主办2025年金秋助学茶话会暨职工人才子女“三铁游”研学活动,通过文化浸润与暖心帮扶相结合,助力职工子女感悟家乡底蕴、激发成才志向、传递工会温情。

体验“三铁”魅力,担当“工韵文化推介官”

活动当日,在县总工会派出的志愿先锋服务队成员的引导下,一批职工人才学子,开启三铁文化探索之旅,并接受邀约,助力推介茶乡工韵文化。

在首站茶文化体验点、安溪县铁观音大师名匠交流协会现场,会长李金登、常务副会长陈朝金向大家详细讲解安溪铁观音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复杂精湛,是咱们先辈茶人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位列茶界双世遗,可谓实至名归。”李金登介绍。

在藤铁工艺馆、陈清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大家认真参观各类藤铁工艺精品。“我父亲和一帮乡亲用竹藤编,带动着编出一个富民产业。”该工作室负责人陈红萍,讲述父亲陈清河的奋斗故事,让学子们深切感受到藤铁的匠心精神。

来到安溪县博物馆冶铁展区后,学子们跟随博物馆讲解员的生动讲解,浏览了丰富的文物展品,追溯安溪冶铁文化的历史变迁。“作为海丝元素,安溪青阳冶铁遗址,是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

沉浸式的“三铁三世遗”文化体验,让职工子女深切感受到家乡深厚的工韵文化底蕴。茶话会现场,县总工会为学子代表颁发“安溪县工韵文化推介官”证书,鼓励他们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

“通过实地游历研学,让职工人才学子们,汲取茶乡工匠精神力量,增强大家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今后求学路上,把家乡工韵文化推广出去,影响更广泛人群。”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小强说。

展现“三会”温情,护航“职二代”健康成长

“三铁交融工韵情、三会联动学子心!借助活动,让大家感受茶乡工韵魅力、收获多重关爱,希望大家不负韶华,做刻苦学习、不懈奋斗的安溪少年家!”金秋助学茶话会现场,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县总工会主席邱志民勉励职工人才学子。

随后,县“茶小宣”青年理论宣讲先锋队员谢楠,结合自身经历,讲述青年一代如何以实际行动传播茶乡文化、助力家乡发展,引发强烈共鸣。

与会嘉宾安溪茶企代表、电商企业代表接过话头,边分享创业就业故事,边邀约学子弘扬工匠精神,深挖茶乡文化富矿。“咱们安溪茶文化,就是一笔用之不竭的财富,期待一起来共推共富。”安溪青商会副会长郑莲英说。

学子纷纷应约的同时,更有部分代表走上台,讲述环卫工人、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新就业群体的就业故事,多彩述说“我身边的工韵精神”。

茶话会上,县青商会、县铁观音大师名匠交流协会、县家居工艺商会等爱心单位联手为学子送上“微心愿”和人才礼包,切实纾解求学路上的实际困难。与会领导同时为受助学生代表发放助学金。

据悉,“金秋助学”作为安溪工会组织的一项品牌工程,至今已连续举办25年,累计资助困难职工子女1534名,发放助学金460.7万元。“把各协会、商会等‘三会联动’成员单位调动起来,持续做好‘金秋助学’品牌工程等各项事宜。”邱志民表示,要持续深化助学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让系列活动内涵更深、覆盖群体更广、举措效果更实,惠及更多茶乡职工朋友。

【责任编辑:李丽旋】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