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从暖水瓶外壳到智能家居 安溪藤铁工艺“破圈”生长

2025-09-05 08:58:46来源:安溪报

从竹篾星火到全球爆款,从外贸独大到双轮驱动,从传统手工到智能融合,起源于尚卿镇的藤铁工艺,历经五十余载迭代升级,已成长为年产值305亿元产业集群,书写着“传统工艺+现代产业”的生动样本。

如今,安溪藤铁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金名片”,更成为县域经济的“顶梁柱”——全县藤铁家居工艺企业近千家,加工点超3000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产品从单一暖水瓶外壳拓展至智能家具、装饰摆件等八大类超千种,海外市场覆盖欧美、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场从偏远山乡到全球市场的蝶变,既是一部传统工艺的创新史,也是一代安溪人“靠自己骨头长肉”的奋斗史。 (融媒体记者黄梁山)

竹篾星火:从“糊口手艺”到“东欧国礼”

近日,记者走进尚卿镇卿创馆,展柜里陈列着陈清河当年的创新之作。“这些作品都是将细软的篾条放到锅里浸上油漆,煮上一两天后再编织,才能保存这么久。”讲解员廖桂金指着一件色泽光亮的竹藤制品介绍。

早在数百年前,尚卿镇因竹林茂密,孕育出了成熟的竹编技艺。当地百姓以竹篾为原料,编织箩筐、篮篓等日用品,作为农耕时代的生存技能代代相传。那个时候,虽有传承千年的竹编手艺,却因产品单一、利润微薄,只是作为副业,难以支撑乡民生计。

直到1971年,安溪家居(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创始人陈清河带着竹编技艺返乡,这门“糊口手艺”才真正迎来产业曙光。陈清河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对竹藤编技艺有着更专业的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清河敏锐捕捉到市场需求,当时暖水瓶作为家庭必备品,其外壳多为金属材质,隔热性差且笨重,而竹编外壳轻便、透气的特点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陈清河利用竹编手艺制作暖水瓶外壳,产品因实用美观意外“走红”。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陈清河开办“家庭车间”专门生产这类产品,让古老的竹编手艺与商品经济结合。这一模式迅速在尚卿镇普及,全镇六成农户投身竹编加工,形成“街头巷尾皆编织”的景象。

“那时家家户户都设作坊,男女老少手执篾丝,灯光下都是编织的身影。”尚卿镇党委书记柯荣钦介绍,短短三个月内,全镇就拿下1500个产品订单,产品跨出国门。

后来,尚卿人发现藤条的韧性远超竹子,更适合编织复杂造型,于是逐渐将原材料从单一竹篾扩展为竹藤结合,产品种类也从暖水瓶外壳延伸到箩筐、篮子等日用品。

20世纪60年代,陈清河精心制作的竹编曾作为“国礼”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东欧,作品至今仍珍藏于欧洲博物馆,为这门手艺镀上了传奇色彩。

到20世纪80年代,尚卿的竹藤编产品已打开国际市场,竹编工艺厂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竹编种类发展到8大类400多个花色品种,小小的山乡第一次通过编织品与世界产生紧密联结。

破茧新生:从“销量困局”到“远渡重洋”

好景不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暖水瓶逐渐被更便捷的保温器具取代,曾经的“家庭必备品”风光不再。依附于暖水瓶外壳的竹藤编产业随之陷入困境,订单锐减、库存积压,曾经供不应求的产品成了无人问津的“滞销品”。

困境中,安溪人骨子里的坚韧与灵活被激活。20世纪90年代初,以陈清河为代表的手艺人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工艺摆脱对单一产品的依赖?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们大胆突破材料边界,以铁丝为骨、藤条为面,再辅以彩绘着色,设计出立体感极强的“葡萄”系列藤篮。

1991年广交会上,这融合刚毅与柔美的新艺种惊艳全场,半天即斩获600万美元订单。“藤铁工艺”从此诞生,产业迎来第二个春天。

一时间,偏远的小山乡迅速聚集起上千个加工点,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壮观场景,并向周边乡镇和县城辐射,铁艺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上午还光着脚在田里插秧,下午就穿着西装和‘老外’谈生意。”尚卿老辈人常说的这句话,生动描绘了当时藤铁外贸的火热景象。那个时候,上千个加工点遍布山乡,产品远渡重洋,尚卿也赢得“中国藤铁工艺第一乡”美誉。

1995年的广交会上,尚卿藤铁工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当年全镇几十人结伴参会,一个航班里出现这么多尚卿人,还惊动了机场人员,这个插曲从侧面印证了,彼时藤铁产业的蓬勃态势。

此后,广泛适用于花园、庭外和家居装饰的藤铁工艺产品备受外商青睐,也一举成为国际市场工艺品行业的新潮代表。正是凭借这一华丽蜕变,藤铁工艺产业从地方特色工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产业,为后续持续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内外兼修:从“外贸独大”到“双轮驱动”

近日,《安溪县加快推进藤铁家居工艺业内外贸协同发展》案例获评泉州市2025年第二季度“十佳”典型案例,为这一产业传奇再添生动注脚。

藤铁工艺产业在起步阶段便与外贸结下深厚渊源,长期以来,外贸是安溪藤铁工艺产业的重要支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高度依赖外贸的安溪藤铁产业上了重要一课,订单骤降,原材料与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

危机让安溪人清醒认识到,“一头沉”的外贸依赖暗藏风险,必须构建“两条腿走路”的产业生态。以尚卿镇灶美村为代表的年轻从业者,率先踏上了“触网”之路。

这群“80后”“90后”抱团取暖,在淘宝、京东等平台搭起“线上摊位”,没有美工就自学PS,没有物流就骑摩托车把货送到县城快递点……从最初的几单生意到后来的日均百单,他们用“一根网线”敲开了内销市场的大门,全县几十个“淘宝村”相继涌现。

从“触网探路”到“双线深耕”,内销市场逐步打开,藤铁企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上销售,而是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供应链效率,实现内销与外贸的相互赋能,“两条腿”走得愈发稳健。

近年来,我县更是将这种内外贸协同发展理念系统化、规模化,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推动藤铁工艺产业从“自发探索”迈向“主动布局”。2025年以来,这一战略成效显著。

——线下出海通道持续拓宽。安溪优品义乌展示中心揭牌,收获意向订单超5000万元,成为安溪制造扬帆出海的“桥头堡”;

——线上国内市场表现不俗。与京东、淘宝、天猫等头部平台深度合作,开设家居工艺品专属展区,叠加系列直播促销,上半年,我县家居类产品网络零售额53.16亿元,增长4.8%。

——国际市场拓展同样亮眼。23家藤铁家居工艺骨干企业,先后亮相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消费品展、马来西亚国际家具展等5场高规格国际展会,凭借设计创新与品质优势,斩获订单超1200万美元。

如今的藤铁工艺产业,正以“内外双轮”驱动构建发展新格局,在内外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在全球市场版图上加速“开疆拓土”。

智创未来:从“传统手工”到“智能跨界”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业理事会授予安溪“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称号,“安溪藤铁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与“铁观音”齐名的安溪名片。

藤铁工艺产业的成功,没有让安溪人停止创新的脚步。他们深知,传统工艺若想历久弥新,必须与时代同频。从单一的工艺品到融入现代设计的家居产品,从手工制作到“传统+科技”的融合生产,藤铁工艺边界持续拓展。

“过去编一个复杂的铁艺花架,老师傅至少要练3年才能掌握弧度拿捏;现在用3D建模预先设计,数控折弯机精准加工,新手也能做出精确的作品。”在尚卿镇卿创馆电商培训中,年轻工艺师廖先生一边操作电脑建模,一边向学员演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现代科技的赋能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2010年前后,随着订单量激增,手工生产效率低下、品质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县引入3D打印、数控加工等前沿技术,在保留手工编织核心环节的基础上,实现铁艺骨架标准化生产,既满足国际品牌的批量订单,又能快速响应设计师的个性化需求。

材料创新更是拓宽了产业边界。从最初的竹、藤、铁,到后来融入陶瓷、树脂、玻璃、塑料,再到近年引入碳纤维、铝合金等新材料,藤铁产品不仅更轻便耐用,还能适应不同场景需求。

在安溪合兴工艺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负责人吴江南展示着用亚克力、真空镀钛等新材料制作的产品:“这些技术让产品精度提高30%,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

智能技术的融入更让藤铁产品“活”了起来。“无线充电模块能嵌入藤铁茶几,语音控制和藤铁灯具结合……”年轻一代工艺师将智能模块融入设计,催生出能监测室内湿度的藤铁花盆、可无线充电的藤铁茶几、带感应灯光的藤铁屏风等创新产品,让藤铁工艺从“实用品”“艺术品”向“智能生活载体”进化。

设计环节的变革同样深刻。过去灵感多源自传统纹样,如今AI设计系统可快速抓取全球流行趋势,将前沿元素融入创作。数据印证创新力,尚卿镇300余名工艺师获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奖项,实用及外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25%。

从1971年陈清河制作第一个竹编暖水瓶外壳,到如今年产值305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的产业集群,茶乡安溪的藤铁故事,是一部传统工艺的创新史诗,更是一群安溪人“靠自己骨头长肉”的奋斗传奇。如今,这把“铁骨柔情”的产业之火,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国制造的升级故事。

【责任编辑:李丽旋】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