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安溪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圆满收官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陈和俐)近日,为期7天的2025年北京大学安溪冶金实验考古研究生暑期课程圆满落幕。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中学生、中学教师、社会考古爱好者等近30名学员,通过理论授课、模拟实验与遗址实践,系统探索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为冶金考古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
“冶铁实验考古作为冶金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真实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古代生铁的冶炼技术及其背后的文化体系……”活动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博士后李佳胜、博士生方立阳等专家学者分别从专业角度对学员进行理论授课,既使学员充分体认现代科技对考古学范式革新的深远意义,又梳理实验考古概念与发展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中还特邀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文保员余庄林分享个人经历:从普通村民、考古队司机到遗址保护者,见证了考古工作对当地文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生动诠释了遗产保护传承的“安溪模式”。
“从村民到遗址守护者,他的经历让我看到,考古不仅是学者的工作,更是连接社区与历史的桥梁。当我们用现代科技解读遗址时,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感同样在为研究注入灵魂。”暑期课程学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陈安琪从文保员余庄林的故事中获得了另一种感动。
除了理论授课,根据课程安排,暑期课程学员们还依托下草埔冶铁遗址,在调查安溪县内古代矿冶遗址的同时开展冶铁实验考古工作,通过尽可能精确地模拟复原试验,深入探究下草埔遗址小型竖炉块炼铁的技术内涵,全面揭示安溪宋元时期冶金手工业的整体面貌。
“本次实验修筑‘青阳四号’炼炉1座,实验工作持续四天,我们这些‘新手工匠’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备料与筑炉、冶炼、炉体解剖、采集样品并完成小件铁器锻打,我仿佛与千年前的冶铁工匠隔空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冶金考古不仅是复原技术,更是重构古代社会生产网络的钥匙。”暑期课程学员、澳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吴冬明告诉记者。
据悉,自2016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坚持举办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安溪下草埔冶铁遗址是中国首个冶金类世界文化遗产。自2021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教学研究基地、安溪县博物馆,依托该遗址持续开展冶金实验考古研究与教学。本年度考古暑期课程继续依托下草埔冶铁遗址,在调查安溪县内古代矿冶遗址的同时开展冶铁实验考古工作,通过尽可能精确地模拟复原试验,深入探究下草埔遗址小型竖炉块炼铁的技术内涵,全面揭示安溪宋元时期冶金手工业的整体面貌。
“此次课程不仅深化了学员对古代冶金技术的理解,更通过国际合作与跨学科实践,为冶金考古研究提供了‘安溪经验’。”陈建立表示,未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持续联合国内外机构,推动冶金实验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助力构建全球冶金技术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