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
黄志专
“你好!在哪忙?”
“看书呢!”
“七月初七,如果晴天,出大炎日,我们要去晒书。”
“好的。”
……这段与一位宗亲简短的对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我记忆中关于“晒书”的匣子。
几年前,一位宗长将管理祠堂书籍的重任托付给我。办理移交手续时,他郑重地把钥匙交到我手中。祠堂里珍藏着上百年的谱牒,还有各类史志,这些书籍承载着家族悠悠岁月的记忆,守护它们,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每年的晒书,便是照料这些珍贵资料极为重要的一项事情。
说起“晒书”的习俗,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的说法,古人认为在特定的日子晒书,能使书籍免遭虫蛀、霉变,长久保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晒书更是成为了一种风尚,文人雅士们会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晾晒,相互观摩,交流学问。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道:“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虽写的是曝衣,但在当时,晒书与曝衣常常相伴而行,同样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宋代诗人陆游在《秋晴每至园中辄抵暮戏示儿子》中也有“晒书得高兴,把酒上南轩”的诗句,可见晒书不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成为文人墨客抒发雅兴的乐事。
我们“晒书”,通常定在五月初五、六月初六或是七月初七这三天中的一天。究竟选在哪一日,得看当日是否晴朗,同时也要兼顾大家的时间安排,只有天时、人和兼具,才能顺利进行这场与古老书籍的“日光之约”。今年,前几次计划晒书时,不是赶上天气转阴,就是琐事缠身抽不出空,一直未能成行。眼看七月初七临近,心中不禁暗暗提醒自己,这次一定要格外留心,切莫再错过。
晒书当日,我与另一宗亲一般九点便会齐聚祖厝。一进祠堂,扑面而来的是檀木与旧纸混合的气息。我们俩分工协作,先是搬出几块长条椅子,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天井中间阳光最盛的地方,为书籍搭建起“日光浴”的场地。随后,我们前往上厅龛后的书柜,将一本本厚重的书籍悉数搬出。那些上百年的谱牒,纸张早已泛黄发脆,透着古朴的气息;史志类书籍,字里行间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每一本都是家族的瑰宝,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轻拿轻放,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椅子上,缓缓展开,让它们尽情沐浴在阳光下。
夏日的阳光炽热无比,没几个来回,我们便汗流浃背。书籍沉重,搬起来颇为吃力,累得气喘吁吁。但看着那一本本承载着家族记忆的书籍在阳光下舒展,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书搬出来展开后,便开始静静地接受阳光的洗礼。大约过了二三十分钟,我们又顶着烈日,小心翼翼地去翻动这些书,让每一页都能充分接触阳光。再过十多分钟,又一次翻动,如此循环三两次,那些潜藏在书页间的湿气、水分,便都被阳光驱散得无影无踪了。
如今,这样“晒书”,我已坚持好几年。每年不过短短半天时间,虽有些辛苦,但能为守护家族文化瑰宝出一份力,内心总觉得十分值得。
其实,起初接手时,我就有个疑惑:为何偏偏要选择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这三天中的一天来晒书呢?前几年只是忙着,只管“晒”,无暇顾及那么多,直到最近几年才想起细究缘由。先是询问一些宗长,他们也只说这是古早流传下来的规矩,具体缘由却无人知晓,只知道这三天是晒书的日子。后来,我在网上搜索,才发现其中大有学问。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旺盛,具有辟邪驱瘟的作用,在这天晒书,能护佑书籍平安;六月初六,正值盛夏,阳光最为炽热,是晾晒书籍的绝佳时机;而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晒书,也寄托着人们对知识、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原来,祖先们看似简单的晒书习俗,背后竟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智慧与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几百年来,家族能够兴旺发达,与重视读书密不可分。晒书,不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是对耕读诗书文化的传承,它时刻提醒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知识的力量无穷无尽,唯有不断学习,方能延续家族的辉煌。
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些古老的书籍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过往,也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愿继续守护这份古老的习俗,让家族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