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科技解码观音韵 匠心点亮新茶路

2025-08-08 09:02:38来源:安溪报

本报讯 论道、品茗、交流……7月31日,以“始终保持做一杯好茶的定力”为主题的2025年安溪铁观音大师沙龙活动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举办。来自安溪县铁观音大师名匠交流协会的24位大师、名匠共赴这场茶之盛会,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携手探寻安溪铁观音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 (记者陈和俐 实习生陈景琳)

数据映射品质 指标赋能生产

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学系审评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叶品鉴会正在进行。专业评茶用具有序陈列,每张审评桌上除了摆着编号茶样、审评杯与品鉴记录表,还放着一份茶样的理化指标检测结果,一场聚焦于茶叶品质交流与专业探讨的茶叶品鉴会,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现在请开始品鉴,请各位记录汤色、香气、滋味等品质特征,并与茶样的理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现场,安溪铁观音大师、名匠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分别品鉴清香型、浓香型、传统型的安溪铁观音,对照茶样的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和品鉴情况,围绕“感官评审与理化分析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交流,并对茶样进行投票,择优评选最具人气奖。

“这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如兰似桂,滋味较为醇厚,一看理化指标检测表,果然‘四大指标’都处于较为优异的水平。”安溪铁观音大师刘协宗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四大指标”便是茶黄素、水浸出物、茶氨酸和儿茶素等安溪铁观音健康品质关键成分指标。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业科技系主任、教授高水练解释说,茶黄素、水浸出物、茶氨酸和儿茶素是安溪铁观音风味品质和健康作用的关键成分,作为安溪铁观音品质评判的辅助手段是科学、合理的。

据了解,今年我县在全国茶界率先对茶叶审评模式进行革新,在传统感官审评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茶叶健康品质关键指标测定,形成“以感官审评为主,理化指标检测为辅”的全新审评办法。

“理化指标检测就像是给安溪铁观音加上一道‘护身符’,能让更多消费者从科学的角度,全面且正面地认识到安溪铁观音的良好品质。”安溪县铁观音大师名匠交流协会会长李金登告诉记者,“数据是尺、匠心是魂,二者缺一不可。审评模式变革,是我县科技赋能茶产业的探索性突破,同样给我们深刻启示:‘茶叶口碑的提升不仅靠的是传统技艺的底蕴,也是科学标准的背书’。”

加强交流分享 激发发展动能

“茶王赛新规则的修订,绝非简单的指标增减,而是对安溪铁观音‘观音韵’的科学诠释。”活动中,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张雪波为安溪铁观音大师、名匠作《茶王赛新规则理化指标选择和检测结果分析》主题讲座。台下的听众个个全神贯注,沉浸在这场茶学盛宴之中。

“原来这四大指标各有‘神通’。不仅与铁观音的加工工艺密切相关,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茶园管理方式。”安溪铁观音名匠吴政山说。

随后,高水练教授作《茶王赛新规则引领下的安溪铁观音高质量生产加工技术要点》主题讲座,指导安溪铁观音大师、名匠如何利用理化指标,来指导自己的茶园管理工作以及调整杀青、揉捻、烘焙等关键环节的参数。

“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以往在茶园管理时大多是凭经验,没想到这些理化指标背后藏着这么多大学问。”安溪铁观音大师刘金龙表示,这次讲座让他对茶园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重新打开一扇科学种茶的大门。

此外,安溪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还向安溪铁观音大师、名匠介绍安溪制茶人才金融服务政策。

“非常感谢协会精心筹备并组织了如此高质量的交流活动。在过去,安溪铁观音领域的各位大师往往各自坚守着祖传的制茶技艺,鲜少交流。如今,协会的成立为我们搭建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让信息交流更加流畅。”刘协宗告诉记者。

据了解,安溪县铁观音大师名匠交流协会于2025年4月20日成立,首批成员是从2017年至2020年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中脱颖而出的8位大师和26位名匠。会员长期活跃在茶产业一线,是集茶园管理、茶叶制作、讲茶评茶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茶人才,一同致力于弘扬安溪铁观音传统制茶技艺、促进茶文化传播、培育茶业高技能人才,推动茶王赛与茶旅深度融合,积极抢占茶业智能新赛道,为乡村振兴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大师名匠们在各产茶乡镇和茶叶市场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单靠个体发展,能量有限。协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将以此为连接点,突破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共同推动安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李金登表示,未来,这些大师名匠还计划整合各自的茶园基地、茶品体系、茶旅流量等优势资源,形成“四链融合”的发展态势。

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林清杰表示,安溪县铁观音大师名匠交流协会的成立,是县茶业发展中心推动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技术传承、品牌提升、产业协同、市场规范和人才培育五大路径,协会可协助筑牢产业根基,系统解决安溪铁观音产业面临的痛点、难点,为安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李丽旋】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