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来袭 防蚊灭蚊是关键
本报讯 近日,广东佛山出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泉州疾控提醒,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传播,而是通过蚊虫叮咬,因此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
“弯腰”病名字由来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名称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南部Makonde族的语言,意为“痛得弯腰”。该病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被发现,1958年在泰国首次出现城市疫情,2004年以来,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病例。2025年1至6月,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病例超22万例。
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包括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虫媒传染病病毒传播媒介的范围扩大,再加上全球各地区人员不断流动,使本在南美洲、东南亚流行的基孔肯雅病毒被传播至对其免疫力较差的地区人群。
破解蚊媒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给人类。
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至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被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至12天,通常为3至7天。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80%的患者在发病后2至5天,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伴瘙痒感,数天后可消退。
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或出现移动性小关节痛。该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液及使用抗炎药和镇痛药等。
三方面做好防护
目前国内暂时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泉州疾控专家提醒,预防基孔肯雅热需从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个人防护三方面入手——
离泉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备好驱蚊用品。
返回后:12天内留意身体变化,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报告旅行史。
日常防护:目前应该让防蚊虫叮咬成为“出行标配”,外出时可涂抹含驱蚊剂的药膏,每4至6小时补涂一次;孕妇和1岁以内儿童尽量避免使用含避蚊胺的产品,优先选择蚊帐等物理防蚊措施。
专家提醒,在预防方面,应及时消除蚊虫滋生地,家庭环境应做好灭蚊措施。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积水,如花盆托盘、瓦罐、低洼处等,这些是伊蚊滋生的“温床”,做好“清积水、防叮咬、早报告”,有效切断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虽不常致命,但其带来的剧烈关节疼痛和潜在的长期困扰,足以成为健康的巨大负担,别让小小的蚊子,搅乱我们的生活节奏。 (泉州晚报)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