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钰宁:以琴为眼 奏响光明乐章
本报讯 (记者陈颖)聚光灯下,泉州大剧院音乐厅的钢琴前,视障女孩林钰宁指尖轻舞。德彪西的《月光》如清泉流淌而出,琴键是她感知世界的眼睛,旋律照亮了无垠的黑暗。这一刻,是她二十余年追光旅程的动人回响。
逆境追光 琴键重塑生命色彩
1997年出生的林钰宁,来自龙门镇光孝村。4岁时与钢琴结缘,展现出非凡热爱与天赋。然而,9岁那年,命运陡转——视力骤降至0.01,仅存微弱光感,“青少年眼底黄斑病变”的诊断让她坠入黑暗深渊。
当世界被一层迷雾覆盖,要如何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重重困难?面对人生中最难捱的时刻,林钰宁一度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连最爱的钢琴都不再触碰了。所幸,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懂事的钰宁慢慢走出阴霾,又重新拾起了对钢琴的热爱。
一个耳聪目明之人学钢琴都充满挑战,何况一个双目几乎失明的孩子?林钰宁的学琴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古典音乐细节特别多,有时候曲谱长达二十多页。我要先把曲子熟记在心,再用助视器将音符放大到手掌大小,然后一个一个记下来。”林钰宁说,最初背诵一首简单的曲子要花费她一个多月时间,后来熟能生巧,几天就能背下来。
小学毕业后,林钰宁被家人送往上海盲校念书,靠着勤奋努力,短短两个月便掌握盲文的拼、读、写。2009年,年仅12岁的她以惊人毅力通过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面试,成为团里最小的钢琴演员,随团巡演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四年后,林钰宁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是全院最年轻的学生。大学期间,她不仅成绩优异,多次获评“优秀学生干部”“特教之星”,还坚持独自搭乘动车往返京闽,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钢琴比赛,毕业后更是辗转各地求教多位钢琴大师,进行深造。
“她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生。”福建省钢琴协会会长杨弋夫教授感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林钰宁斩获诸多奖项,两度摘取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器乐组桂冠、首届“阿炳杯”全国器乐大赛西洋乐组冠军、奥地利莫扎特国际钢琴大赛(中国赛区)青少年专业组冠军、第31届马舍左夫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国总决赛专业组第一名、第六届音才奖MTPC海伦国际钢琴比赛(青年专业组及中国作品组)双料冠军、参加CCTV3套播出的大型文艺汇演“我梦最美”演出并荣获金奖等。
林钰宁的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人。2017年,她先后被福建省安溪县、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并当选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及泉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
心灯长明 乐声点亮他人梦想
2023年,在县残联的帮助协调下,林钰宁的“宁宁钢琴工作室”在凤城镇登科小区成立。走进工作室,宽敞明亮的空间里,三角钢琴整齐摆放,墙面悬挂着数幅世界著名钢琴家肖像,不远处几盆绿植生机盎然。
“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林钰宁说,她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钢琴教学工作,学员中既有初学的少年儿童,也有面临挑战的艺考生、比赛选手。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人,对她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起初部分家长心存疑虑,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林钰宁凭借超乎常人的听觉敏锐度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赢得了信任。“我的听觉比较灵敏,学生有一点错音都能马上听出来。”林钰宁的教学注重音色、细节和情感表达,会通过乐声关注学生手指肌肉是否放松,也会讲解掌关节、小臂等部位如何发力,并严格要求指法规范。
“林老师是我家孩子的榜样,一年时间,孩子就把三级曲目弹奏得十分熟练了。”学生家长谢梅菊说,孩子不仅学到了弹琴技巧,老师自身励志的经历,也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鼓舞。
教学之外,林钰宁同时兼修心理学及瑜伽,并将所学巧妙融入日常教学中。近几年来,她的学生多人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学校,在各类大型比赛及艺考中都收获佳绩。
“音乐为我带来了光明,也赋予我探索世界的勇气。”林钰宁说。闲暇之余,她还喜欢唱歌、跑步、听书,也积极投身公益。2017年11月,林钰宁于福州开智学校举行“爱心献演钢琴独奏分享会”。近日,在福建省大众音乐教育协会及泉州大剧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帮助下,林钰宁又举办首场公益性“润美之夜”钢琴独奏音乐会,从充满激情的《幻想即兴曲》到节奏变化多样的《为钢琴而作》,再到清新悠扬的《夕阳箫鼓》……一曲曲动人乐章奏响,现场掌声如潮。
举办个人独奏会是林钰宁的夙愿。“演出需要10首曲目,但宁宁提前准备了13首,每天都能看到她在练琴,每一个音都不断打磨。”母亲唐丽敏说。
“我觉得音乐是一种内心的表达,我想从演奏的乐曲中讲述不同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林钰宁动情致谢所有支持者,她觉得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就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绝望迈向希望。
“音乐教育没有门槛,我们希望通过林钰宁这样优秀的榜样,激励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和特殊群体,勇敢地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热爱音乐,让艺术之美滋养每个心灵。”福建省大众音乐教育协会会长朱奕雄评价道。
对于未来,林钰宁充满憧憬:“我会继续在钢琴之路上前行,计划学习游泳、演讲等更多技能充实自我。我渴望取得更大成就,更希望能为残疾人发声。”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