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炽热中寻一抹清凉
董艺玲
大暑,恰似一位热情似火的鼓手,带着炽热与蓬勃,于夏日舞台上擂响滚烫的鼓点,将田野蒸腾得一片明晃灼目。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不割禾,一天丢一箩。”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之语告诉我们,大暑时节农民的首要任务是割稻。
每当大暑来临,天刚蒙蒙亮,农民们便头戴斗笠,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俯身于金浪翻滚的稻海里。儿时,同住老屋的几个小伙伴,常常帮忙爷爷和老四叔割稻子,镰刀在手里飞舞,稻秆便整齐倒下,发出“刷刷”的声音,那节奏就像一首独特的劳动之歌。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田边那棵老柿树,枝叶繁茂,巨冠如盖,慷慨地撑起一片清凉。收镰小憩,我们便在树下聆听蝉鸣声,那声音仿佛在向这炎炎夏日发出抗议。有时,我们也会在树下玩石子、跳格子、做游戏等。个别调皮的孩子,喜欢带着自制的捕蝉工具,屏息凝视,小心翼翼地捕捉鸣蝉。蝉鸣声交织着我们的欢笑声,奏出一曲充满生机的夏日乐章,恣意在空气中流淌。
中午时分,天地仿佛都塞进几个蒸笼,大地被蒸得滚烫。我和小伙伴最期待的便是跟随爷爷,遁入老家“土柜”(闽南一带挖的类似地窖储物间)里避暑。所谓“土柜”,就是在靠山的一侧挖一个长约三米,高一米多的山洞,常常用来储藏地瓜、生姜、南瓜、芋头等果蔬。地窖有冬暖夏凉的神奇特性。那时没有风扇,更别提空调了。我们带上几把椅子到地窖里,爷爷轻轻摇着自制的鹅毛扇或芭蕉扇,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便乘着习习凉风拂过耳际,窖中岁月悠悠,偶尔一丝微风带着青草的香味,悄然钻入,掠过脸颊,更令人惬意。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如梦如幻的橙红色,像是一幅绚丽的油画。此时,村头巷尾弥漫着大暑时节的烟火气。多数人家会煮一锅绿豆粥、绿豆大米粥、地瓜签、地瓜干或地瓜粉团等当点心,母亲常常煮绿豆粥,加入白糖或红糖,甜滋滋的,轻轻抿一口,那清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顺着喉咙滑下,一股凉意沁人心脾,仿佛把整个夏天的清爽都喝进了肚子里。有时还摆上切好的西瓜,那鲜红的瓜瓤,清甜的汁水,最是消暑解渴的妙物。
吃完点心,爷爷和老四叔又招呼我们去割稻子了,我们在完成割稻任务后,就一起悄悄溜到小溪里。溪水清澈见底,鱼虾时而穿梭于水草之间,时而把头探出水面。我们迫不及待地跃入溪里,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我们在水中打水仗、摸田螺、抓鱼虾。溪水潺潺,笑语喧腾,暑气顿消。
大暑之夜,宛如静谧抒情诗。流萤点点,与星辉互映。草丛蛐蛐轻吟,田野蛙声和鸣。堂叔的南音班在月下慢捻琵琶、轻拨三弦、吹奏洞箫……丝竹悠扬,虫鸣蛙鼓,交织成盛大的夏夜交响。
谚语有云:“大暑大暑,当心中暑。”然而,老柿树撑起的一片绿荫,“土柜”里沾着青草香的余韵,绿豆汤滑入喉的沁凉,溪水漫过脚丫的温柔,各种鸣虫与南音的音乐盛宴,都是解暑良方。
于炽热中寻觅一抹清凉,便是感受生活的暖意与美好。每一种消暑之法,都如珍珠,串联起夏日的记忆。这节气,已将故乡与童年悄然窖藏,酿成生命深处永恒的清凉,在时光长河里,引人一再回望,流连难舍。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