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匠人共筑人才矩阵 激活藤铁产业升级新动能
本报讯 日前,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与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福建省“工匠杯”(藤铁技艺)职业技能竞赛暨作品设计大赛,在安溪华侨职校火热开赛。
大赛现场,50名藤铁工艺人才齐聚赛场,在编织、打磨、焊接的光影中同台竞技,全面展现茶乡藤铁产业的匠人风采与技艺底蕴。这场为期三天的赛事,已成为撬动藤铁产业人才升级、推动传统技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 (记者章艺涵)
新老匠人同台竞技展风采
赛场之上,竹篾翻飞、火花四溅,老匠人的坚守与新匠人的创意碰撞出别样精彩。
作为安溪竹藤编代表性人物,陈红萍的指尖仿佛有魔力一般,一条条竹藤在她手中经纬交错,一缠一绕间,既有对传统技艺的敬畏,更有对匠心的执着。
“我的作品采用精细竹篾来创作,创作理念源于对过往的敬爱、当下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陈红萍告诉记者,每一根竹篾都承载着匠人的温度,她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安溪竹藤编的魅力。
除了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不乏经验丰富的高手。从事藤铁工艺产品设计20余年的张步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创作的作品“时来运转”,将不锈钢材质与机械转动、灯光效果融入传统藤铁工艺,科技感与实用性兼具。
“作品取材于传统材料,又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传统技艺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创新创意”一直是张步阶追求的创作愿景,此次创作也源于他对技艺革新的深刻思考。
赛场上,新生代力量同样亮眼。90后选手赖丽静与助手默契配合,剪裁、定型、拼装一气呵成,一只憨态可掬的藤铁“小熊”渐次成型。“能跟老师傅们同台竞技,不仅是学习机会,更点燃了我对藤铁工艺的创新热情。”年轻一代的活力与创意,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据悉,大赛采用“现场操作+即时评审”模式,由竹藤编、藤铁工艺领域的大师、专家组成评审团,从技艺精度、创意独特性、文化内涵等维度严格打分,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新中老匠人以技艺为桥,完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传承对话。”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李海水表示,此次活动,既赛技艺也比设计,实现技能提升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进一步助力藤铁家居工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以赛育英才筑牢产业根基
传统技艺的生命力,终究要靠人才延续;产业的跃升,离不开人才矩阵的支撑。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探索。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县藤铁家居工艺产业早已打下坚实基础。现有企业22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人员超15万人,2024年总产值达305亿元,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培育范畴。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藤铁家居工艺产业人才培育,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据统计,目前行业已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18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3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4人。
“赛事是人才的‘练兵场’,更是产业的‘加油站’。”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建新表示,安溪藤铁产业历史悠久,此次大赛将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树立技艺标杆,推动更多兼具时代审美的精品涌现,让藤铁技艺成为安溪乃至福建的文化名片,助力产业再攀高峰。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栋对此深表认同。自2021年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落户安溪后,我县通过“学会+政府+企业”模式,在人才培育、资源整合上成效显著。“大赛将进一步打通设计与工艺的壁垒,让工匠精神扎根产业土壤,为后备人才成长铺路。”
作为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实践,我县始终将藤铁工艺人才培育摆在突出位置。此次大赛后,我县将深化“赛训结合、以赛育才”机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支技能扎实、创新活跃的藤铁工艺人才队伍。从指尖技艺到产业升级,从代际传承到创新突破,安溪藤铁产业正以人才为钥,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