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夏燕

2025-07-15 09:42:06来源:安溪报

李少许

小暑过后,空气便凝滞了似的,闷得人喘不过气。小镇的夜,成了滚烫的蒸笼。人们纷纷逃离家门,涌向二环路的晚风、泰山岩的荫凉,或是山都溪泉的沁水——但凡能透口气的角落,都挤满了寻凉的人。唯有中山街,此时竟显出几分寥落。街道被白昼的烈日烤得如同烧红的烙铁,逛街购物这等闲情,早被暑气蒸发殆尽。此刻独占长街的,是漫天飞舞、轻盈盘旋的燕子。

今年的燕子,似乎比往年更密些。它们照例栖落在街道两旁笔直的电线上,一只挨着一只,排列得整整齐齐。远远望去,那黑色的身影与深色的电线浑然一体,宛如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唧唧啾啾地鸣叫,时起时伏,竟与街巷间残余的车声人语交织成一片奇异的夏日交响,为这单调酷热的季节添了一抹灵动的风景。霓虹灯光下,燕影忽明忽暗,时聚时散,动静相宜,煞是好看。纵然逛街的人少,这“五线谱”上跃动的精灵,却是吸引零星行人迈步前行的动力。冲着这份景致,再燥热的夏夜,心底也会悄然滋生一丝宁静的美好。偶尔有学数数的孩童,仰着小脸,边走边数着电线上的小黑点,在闷热里寻得一丝童趣的惬意。

记忆倏忽闪回童年。也是这般酷夏的夜晚,也是这般电线排满了燕子。我正与好友春在街上闲步,聊得入神。忽地,一小点冰凉湿黏的东西,“啪嗒”一声,不偏不倚,正落在春的额发上。春猛地顿住,愕然抬头——一小撮新鲜的燕粪!方才的闲情逸致瞬间消散,她懊恼地擦拭着头发,仿佛那点污秽带走了所有清凉,只余下挥之不去的羞窘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异味,最终悻悻然打道回府。

后来春告诉我,她母亲得知此事,竟十分郑重,立刻向老人家讨来了面线和鸡蛋。次日清早,一碗热腾腾的面线蛋便摆在了春面前。老人家的说法是:无端被燕粪“眷顾”,是不小的晦气,恐要走霉运。吃下这碗面线蛋,方能“解运”“改运”。这自然是小镇上流传已久的习俗。

被燕子“误伤”会招致厄运,虽是乡野戏言,但习俗的力量根深蒂固。自那以后,每每夏夜行经中山街,我总不免多了几分小心,下意识地抬头留意那黑压压的“音符阵”,生怕重蹈春的覆辙——毕竟,燕窝虽贵为滋补珍品,是金丝燕的津唾所凝,但这“天降之物”可截然不同,在小镇人心里,它是实实在在的忌讳。

说来也奇,燕子自古便是祥瑞的象征。“燕子不进苦寒门”,若它肯在你家檐下筑巢,那是难得的福兆,断不可驱赶。燕窝入药,滋阴润肺,更是名贵的滋养上品。这小小的生灵,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意蕴。一泡燕屎的“晦气”,竟丝毫未能减损人们对它的偏爱。古诗词里,它轻盈的身姿翩跹于春风碧空,是生机与灵动的化身。

小镇的历史,也未曾因这点小小的“不洁”插曲而改变。在这片温热祥和的土地上,生长着远方游子绵长的乡愁。那乡愁,是中山街电线上年年归来的墨色剪影,是童年伙伴被燕屎“突袭”后涨红的脸庞,更是母亲为女儿煮一碗面线蛋时,眼中那朴素而深切的祈盼。

日子就这样流过。燕子飞去又飞回,岁岁年年。它们沉默地悬在电线上,俯瞰着街道的拓宽,楼宇的新起,人潮的更迭。它们是小城变迁最安静的见证者。时光流转,富庶繁华或悄然更替,唯有这似曾相识的燕影,年复一年,如期而至,衔着不变的春讯,也衔着小镇绵长岁月里沉淀的温热与记忆。

【责任编辑:陈晓慧】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