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行:遇见许金典先生
林丽娥
未见许金典先生之前,心中不免惴惴。想象中,这位在商海沉浮又倾心慈善的企业家,该是威严而难以接近的。他的经历也必定如名字般“经典”又传奇——毕竟,能在行业里树起“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的人,总带着些遥不可及的光环。
踏入办公大厅的瞬间,我的视线被右侧墙面吸引:满墙的荣誉牌匾与企业业绩图,印证着“老字号”沉甸甸的分量;左侧楼梯间,党的标语与红色文化展板庄重醒目。我正参观时,楼上传来洪亮的声音:“老师,您来啦!”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见一个身形高大的中年男人从二楼小跑而下,穿着朴素的棉麻衬衫,袖口随意挽起,全然不像我印象中西装革履的企业家。同行人王先生介绍:“这就是许金典先生。”
瞬间,他周身洋溢的亲和力融化了我的拘谨。原来传奇人物并非遥不可及,那份朴素里透着真实的可爱。简单寒暄后,我们随他上了二楼。走廊里陈列着几方石碑,上面刻着许先生的佛学感悟。再看许先生,鬓角微白,眉眼带笑,言谈间语气温厚,举手投足似有禅意,越看越觉得他周身有种如佛般的静穆与慈悲。这场初见,颠覆了我对“企业家”的刻板想象,也让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传奇,或许从来不在光鲜的表象,而在沉淀于岁月里的朴素。
推开办公室的门,禅意扑面而来。檀香袅袅中,佛家讲学的音频如流水般循环播放,墙面悬挂着佛家画像和书法作品,实木办公桌却被文件夹、书籍、报纸几乎覆盖得没了台面,“红尘俗务”与“青灯古佛”,让人在瞬间静了下来。
“快坐下喝茶。”许先生递来茶杯,茶壶里泡的是安溪铁观音,汤色金黄金黄的。“您是哪里人?”他抬眼问我,目光温和。“目前在龙门工作。”我答。他闻言笑了:“巧了!我初中在龙门读过两年书呢。”我打趣道:“那咱们还是校友了?”他摆摆手,脸上泛起几分憨直:“我那时候读书可笨了,在虎邱念了三年初中,又在龙门补习了两年,愣是没考上高中。”他说得坦然,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没办法,只能离乡背井来上海闯荡。”许先生喝了口茶继续说道:“老香斋始创于1851年,到我这已经是第六代传承人了,由于没考上高中,所以就带着这祖传的技术来上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才有你今天更大的成就!”同行的林老师打趣道。满室笑声里,许先生却只是摇摇头:“这算什么成就?人啊,书还是要读的,尤其是老祖宗的东西。”他站起身,从墙角拿出几本《弟子规》和《了凡四训》递给我们,“当年刚来上海时步履维艰。多亏了传统文化,企业才慢慢站稳了脚跟。时至今日,企业依旧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往后的聊天中,他总能从现实事例里随口背出《弟子规》中的训诫,比如谈到合作时便提及“凡出言,信为先”,论及待人时便念起“凡是人,皆须爱”。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他身上的谦卑——不是刻意放低姿态,而是将古籍里的道理活成了血肉,让“知”与“行”在岁月里长成了温柔的模样。
话题无意间触及生死,提到前几日有人轻生之事。许先生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眉头微蹙:“这是不孝啊。”他几乎是脱口而出,“《孝经》里写得清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放下茶杯,声音里带着一丝沉重:“他走了一了百了,可他的父母怎么办?白发人送黑发人,往后的日子怎么过?”这话让我心头一震。往常听闻类似的事,我们总习惯用“好死不如赖活着”来感慨,却从未像他这样,第一时间想到父母的悲恸。他的死没有让我悲痛,但想到他父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悲痛不已时,我的心也酸了起来。
我害怕死亡,敬畏死亡,但当看到石碑上赫然刻着一个大字——“死”。我终究按捺不住好奇:“您总谈‘死’,难道不怕吗?”他轻描淡写地说道:“人生无常。”晚饭时,许先生中途离席又折返,忽然“啪”地关掉了顶灯。刹那间,包间一片黑暗,“你们看,”他的声音从黑暗里传来,带着一种肃穆,“一步错,便是这样永恒的黑暗。”
那个大大的“死”字忽然在我心里有了温度——它不是终点的恐吓,而是一把尺子,量着生的厚度:爱家人是责任,懂节制是智慧。许先生用黑暗里的片刻停顿,让我们看见了光明的千钧重量。
许先生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吃饭时坚持饭菜要吃光。从前我请客总爱“剩菜撑场面”,菜刚见半盘就急着加菜,总觉得桌上堆得冒尖才显热情。可许先生这样的企业家,却把“光盘”做得自然又郑重。从上海回来之后,许先生这个画面一直提醒着我节俭。企业家都如此节俭,何况我这个打工人呢?勤俭节约从不是寒酸,而是对万物的敬畏。就像《弟子规》里所写: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省下的,何止是盘中餐?那是福泽,是寿数,是内在的丰盈与安宁。一个能将企业做到“老字号”的人,却在一粥一饭间恪守最本真的道理:富而不奢,才是真富贵。
许先生生活勤俭,却有着大爱精神:
在文化教育方面,2006年出资30万元为安溪中小学生每人购买《弟子规》;多次为母校捐款捐物;2015年发起春节慰问仙地村许姓80岁以上老人等。
在助老及公益方面,自2005年起,每年春节在家乡为60岁以上老人赠送米、油、年货和红包,18年来惠及2万多人次等。
在企业公益方面,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累计捐助超100万元;其企业老香斋荣获“慈善公益奖”和“疫路先锋奖”等。
许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大爱精神,在多个公益领域持续奉献,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无私的奉献情怀。
本文为王先生所托而写,迟迟不敢动笔,深恐笔力不逮,难承其重。写之前手抄了许先生所赠《弟子规》《孝经》及《了凡四训》才提笔成文。若与许先生的真正想法有出入,望见谅。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