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都新尺量千年
陈建全
茶都的日头爬上檐角,茶叶发展促进会的白墙亮堂堂的,大厅里长桌铺开,一溜溜白瓷杯碗排得齐整,静等茶汤来试高低。评委们穿着布衫,手指头轻敲杯沿,弯腰细闻茶气,千百年来斗茶的那股劲儿,就在这茶香缭绕的厅里,无声无息地淌着。
今年茶都里头,悄悄添了新鲜景。感官审评挑出的金银铜候选茶样刚定了名,工作人员便手脚麻利地各取100克,打上密密的新号,仔细封装好。这些带着密码的茶包,旋即送往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建),要解开茶黄素、水浸出物、茶氨酸、儿茶素这些藏在叶里的“密码”,千年茶王赛的老章法里,一套新路数正稳稳当当嵌进来。
评审席这边,老茶师们眼神明亮,手指肚捻着叶底看纹路,喉咙里滚着茶汤的回甘,低声说着“观音韵”的门道。一墙之隔的检测室虽静悄悄,分量却沉甸甸。穿白褂的后生仔全神贯注,玻璃管在灯下泛着冷光,仪器轻轻嗡鸣,正给那缕缕带着兰花香的铁观音“描骨画形”。老师傅审茶歇口气,踱到检测室明晃晃的玻璃墙外头,望着红砖墙前那些新奇家什,眼里闪着探问的光:“老法子金贵,这新路数,是要把茶魂的斤两称得更准成哩!”
茶黄素像“软黄金”,汤色亮不亮、滋味醇不醇,它说了算;水浸出物好比茶汤厚薄的“镜子”,照出茶园管得好不好;茶氨酸化在嘴里是股鲜爽劲儿,儿茶素则是护身的“好兄弟”。待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出具的单子送到评委桌上,一行行硬邦邦的数字,和舌尖记下的滋味碰了头,像两条水在茶都大厅里悄悄汇了流。一位鬓角花白的老茶师架上老花镜,指尖点着报告上的数据,像摸着自家茶山的沟沟坎坎:“‘软黄金’足了数,难怪汤色金澄澄,挂杯也精神!”新法子不是来冲老河床,是给千年茶香添了股活水,让那“好茶”的样貌,看得更分明。
最终名次尘埃落定。吴经理摩挲着奖牌,笑容实在:“天公疼憨人,科学不偏心。有了这些硬扎扎的数字撑腰,茶农心里落定,好茶的路,越走越敞亮!”这“眼看嘴尝”加“机子量”的双份功夫,在安溪茶都的大厅里,悄悄立了块新界石——它没叫老经验退场,倒像是给老手艺披了件新褂子,让它在实打实和意会心通的交接地界,往那“更好”的茶香天里飞。
日头西斜,茶都浸在暮色里。主楼的窗子,一盏接一盏亮起灯火。茶农们背着包袱走出促进会大门,手里多了一本新印的《制茶手册》,薄纸页上画着茶树的“命根子”(DNA图谱)。
从古早的“斗茶”到今日的“双轨量香”,安溪茶人的骨血里,总有一股敢为人先的拼劲。他们劈开老路荆棘,在茶山上刻下一道道新痕。这茶都里立起的新尺,量出的不只是今春茶王的高低,更是为中国茶界点起的一盏新灯——照着脚下扎实的路,也映着前头更清亮的天。老手艺的灶火添了新柴,那茶汤里的乾坤,便有了更分明的路数。
这一尺一量,从茶都这厅里量开去,安溪铁观音那兰花香魂,在冷冰冰的尺码和暖乎乎的人情里,向着前路,散出更绵长、更透亮的好味道。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