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管治并举推动建筑垃圾蝶变再生资源

2025-07-01 09:00:17来源:安溪报

本报讯 (记者易晓东 通讯员吴江杞)日前,记者从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在建筑垃圾运输违法违规整治中,从典型案例严打到全链条系统治理,我县以铁腕执法与创新机制双轮驱动,推动建筑垃圾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杨文武介绍,今年以来,全县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违法违规行为案件26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9.5%,逐步实现从“城市负担”到“再生资源”的转变。

以案促改强警示

“我县建立‘部门执法+联合执法’双轨机制,高频次开展整治行动。”杨文武介绍,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建筑垃圾运输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拉网式排查。同时,通过将违规案例作为反面典型在行业内通报,形成“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治理效应,推动建筑垃圾管理提质增效。

2024年10月21日,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城厢镇综合执法队巡查时,现场查获泉州市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核准,擅自将建筑垃圾倾倒至城厢镇同美村大墘尾山。经核实,涉事企业未办理处置核准手续私自处置建筑垃圾,依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执法人员迅速扣押涉事车辆,通过视频连线固定证据,并启动“源头倒查”。最终该企业被处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及2.5万元罚款。

同样的案例还有,2024年12月16日,湖头某建材店的杨某某驾驶重型自卸货车运输沙子时,未采取密闭措施防止物料遗撒,对道路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这一问题,当场查扣涉事车辆,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该建材店作出责令改正,并处罚款2000元。

记者获悉,两起典型案例的高效查处,成为其强化执法震慑力、规范行业秩序的一个缩影。“为规范建筑垃圾处置,维护城市环境秩序,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常态化全链条监管为核心,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打击违规行为。”杨文武表示,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监管举措精准落实到每一起违规案件处置中。

一系列强有力的执法举措,有效遏制偷排乱倒现象,为城市环境改善筑牢保障。今年以来,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累计开展部门执法48次、联合执法16次,查处案件26宗,其中倒查处罚施工方5宗。

全程追溯见实效

“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与小区管理双管齐下,筑牢前端防线。”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陈春琳表示。该局制定《工程施工单位办理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备案须知》并强化宣传,构建起备案、分类、台账管理闭环。

今年以来,全县已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51宗,核准方量470.04万吨,其中457.64万吨实现工地回填,12.4万吨被搅拌站回收,所有项目均落实“起运+卸载”双台账管理。同时,全县140个小区全部签订处置协议,建立动态台账,实现“定点收集、集中清运、规范处置”。

“前端管理只是第一步,后端处置利用同样关键。”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谢坤鹏表示。目前,安溪县凤冠废渣处理厂等现有设施年处置能力达24万吨,安溪三启再生资源、泉州善明再生资源两家企业也正加快建设,预计8月投产后,全县年处置能力将提升至近70万吨。

此外,资源利用上,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推出“执法中队挂钩企业”机制,推动全县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9.5%,988吨实现再生利用,其余部分完成安全回填。

“长效监管科技赋能,实现全流程追溯成为守护治理成果的重要一环。”杨文武介绍,实行“规范现量+化解存量”双策略,动态更新监管台账并开展“回头看”。在运输环节推行渣土车“全时在线”监管,每季度查验车辆密闭性,同时,处置设施落实“一点一档”。

杨文武表示,通过持续深化部门协同,依托渣土车管控平台实现轨迹追踪、违规预警与非接触执法数字化,确保建筑垃圾“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处置可控”,为县域环境治理打造出可复制的“安溪样本”。

【责任编辑:陈晓慧】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