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做好茶 品质赢市场(三)
吴昌山:坚守传统工艺 客户“抢茶”成常态
本报讯(记者吴梅珍 见习记者陈思婷)毛茶每公斤售价2000元,净茶每公斤高达万元——今年春茶季,祥华乡苍山阁茶叶初制厂负责人吴昌山向客户公布了新茶定价。令人称奇的是,即便价格不菲,众多老茶客仍对其茶叶赞不绝口,直言“物有所值”。
这份认可,源于吴昌山炭焙出的独特“工艺香”。来到苍山阁茶叶初制厂,浓郁茶香扑面而来。焙间内,一排排竹编焙笼整齐排列。走进其中,吴昌山动作娴熟地将茶叶均匀铺在焙笼中,随后半蹲下身,专注地调整炭火温度。他的目光专注,眼神中满是对火候的谨慎把控。这看似简单的炭焙工艺,吴昌山坚守了三十余载。
“炭焙铁观音包括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等,工序繁杂。整个过程耗时费力,更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经验,稍有不慎,就会影响茶叶品质。”吴昌山告诉记者,焙茶时要闻其味、观其色,灵活调整炭火温度和位置,以最大的耐心与细心,守护着铁观音的纯粹香气与最佳品质。
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工艺,却被吴昌山视为“独门秘籍”,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在他看来,炭焙过程中,缓慢的热力会渗入茶叶内部,让茶多酚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赋予茶叶独特风味。制出来的铁观音口感醇厚,回甘度悠长。而且经过炭焙,茶叶的保质期大幅延长,更具收藏价值。
在摇青和揉捻这两个关键制茶环节,吴昌山同样坚持古法工艺。摇青时,他严格遵循“3-5遍”原则,却又不拘泥于此。比如,嫩采的茶青,吴昌山采用“轻摇、多摇”的方式,摇青次数达到4-5遍,让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
揉捻环节,吴昌山坚持传统方式,运用“揉、压、搓、抓、缩”手法,多次挤压茶叶,让茶叶逐渐成形。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茶叶优美的外观,更让茶叶内部细胞壁破裂,褪去青涩,换来满口鲜爽。
吴昌山还倡导“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古法。“好茶是需要天、地、人共同孕育的。”吴昌山认为,“自然气候的变化,会赋予茶叶独一无二的香气与口感,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
正是这份对制茶工艺的极致追求,让苍山阁春茶在市场上“千金难求”。春茶开采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订单便纷至沓来。茶厂每日百余斤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全国茶商的需求,“抢茶大战”几乎天天上演。吴昌山翻看着手机里的订单消息,笑着说:“有位北京的老客户,提前半个月就预订了,还天天追问能不能再加量。”
三十余载匠心坚守,吴昌山用双手诠释着安溪铁观音的传统精髓。“我是‘为茶而生’的,只要还有人懂茶、爱茶,我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如今,“苍山阁”已成为高品质铁观音的代名词,而吴昌山依然每天在茶园与车间之间忙碌,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树叶最本真的味道。
上官宏耿:“自然农法”培育“生态好茶”
本报讯 (记者章梅霞)五月春茶季,长卿镇峰格茶叶专业合作社时常呈现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一边是社员们忙着采茶、制茶,一边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茶商络绎不绝前来采购,春茶采购热潮持续不断。
制茶高级工程师、传统制茶工艺非遗传承人上官宏耿,也是该家合作社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茶,合作社迎来“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价格相较去年上涨30%,成功拼出“品质优、价格高”的亮眼成绩。
上官宏耿介绍,他的茶叶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采用“自然农法”的凡朴家庭自然农场,春茶产量约有1000公斤,毛茶均价超过600元,部分优质茶品单价更是突破千元;二是产于长卿峰格茶叶专业合作社,春茶总产量达七万余公斤,均价都在200元至300元之间。
上官宏耿的茶叶以香气馥郁、口感醇厚著称,这得益于他推行的“自然农法”种植理念。在茶园管理中,上官宏耿倡导无耕作、无肥料、无除草剂、无农药的“四无”生产模式,充分借助“自然之力”驱动生态系统自主运行。
“前期,通过人工除草、施用环保酵素、套种豆科植物等方式,为茶树生长打造肥沃土壤;后期则采用放养模式,让茶树与野草、灌木、松竹等植被共生,利用凋零的豆科植物作为天然肥料。”在上官宏耿看来,这种近似野放的种植方式,使得茶叶充分汲取山川精华,内含物质丰富且具有山野个性,口感甘美醇厚。
采用“自然农法”管理的茶园,因其生态、天然的属性,很好地契合当下市场,对原生态农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每到采茶季节,凡朴农场和峰格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便成为市场的宠儿,不仅深受茶人追捧,也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销售盛况。
除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外,上官宏耿还有一个重要身份——省级科技特派员。每到采茶季节,他都会抽空前往大坪、福田等乡镇,现场指导茶农摇青、杀青等关键制茶工艺,帮助提升茶叶品质。茶季一结束,他又马不停蹄地深入田间地头,为茶农传授科学的茶园管理技术。据统计,他每年都要开展三十次以上的技术指导,或是一对一入户帮扶,或是组织合作社成员集中培训,用实际行动助力茶农增收致富。
“自然农法”成就高品质的茶叶,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路,这让上官宏耿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进一步扩大技术推广范围,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谈及未来规划,上官宏耿话语铿锵。
詹双海:用心管茶制茶 高价好茶供不应求
本报讯 (记者章艺涵 见习记者陈思婷)五月祥华,漫山茶树新绿欲滴。这是这个重点产茶乡镇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茶时节。茶商们闻香而至,只为抢购那一口鲜醇甘美的春茶,感受那舌尖绽放的春天。
位于祥华乡新寨村的仙宫仑农场,此刻已成为春茶交易的火热中心。每日清晨,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商早早汇聚于此。有人提前数月预订,有人干脆驻守现场,只为能在第一时间抢到新出炉的春茶。
人群中,不少是与农场负责人詹双海合作一二十年的老客户,他们与詹双海之间,以茶为媒,超越单纯的商业往来,建立起深厚的信任。“老詹的茶,我喝了十几年,品质稳如泰山,每年还总有新惊喜!”一位茶商手捧新茶,满脸笑意地感慨道。
看着眼前抢购的热闹场景,詹双海难掩心中的喜悦:“今年春茶实在太抢手了,产量根本跟不上需求,刚出焙笼就被一抢而空!”
一组数据印证他的说法。今年,仙宫仑农场春茶产量达3000多公斤,毛茶均价每公斤400多元,精品茶叶更是每公斤超过1000元,整个春茶季总销售额高达百万元。
1989年出生的詹双海,虽年纪不大,制茶技艺却已炉火纯青。从茶叶采摘环节开始,他便严格把关,只选取最适度的茶芽,确保原料的高品质。在晒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制茶工序中,他始终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茶叶会‘说话’,你用心对待,它自会回馈上乘品质。”每每谈及制茶,詹双海的眼神中满是热爱与专注。
茶叶能卖出高价,源于詹双海在茶园管理与制茶工艺上的大胆创新。2018年起,他开始试验“稀植法”。减少茶树种植密度,让每棵茶树间隔35-45厘米独立生长。起初,这样的做法使得短期内茶青产量有所下降,但詹双海坚持了下来。随着时间推移,稀植留高,茶树叶片得以充分沐浴阳光、汲取养分,鲜叶肥厚,有利重摇青、深度发酵,制成的茶叶滋味醇厚,市场价格近乎翻倍。
詹双海的做青房也独具特色。那是一座用泥巴筑成的土房子,看似简陋,实则是制茶的“秘密武器”。詹双海介绍,泥巴墙保温除湿,有利鲜叶“走水”、发酵。在重摇过程中,茶叶发酵更充分,韵味愈发浓郁。
詹双海的成功,吸引了周边茶农纷纷效仿,大家也开始采用“稀植法”管理茶园。面对求教,他毫无保留,主动走进祥华乡各村,开展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与茶园管理培训。他为制茶能手、种植大户授课,倾囊相授传统正味铁观音的初制、精制技艺,手把手教大家掌握手工制茶精髓。在他的带动下,附近茶农的茶叶品质整体提升,乡亲们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安溪铁观音要发展,既要守住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也要敢于突破创新。”站在连绵的茶山上,詹双海目光坚定。他深信,只要用心对待每一片茶叶,用匠心雕琢每一道工序,这片神奇的树叶,一定能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叶子,续写更多的“茶香致富经”。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