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匠心做好茶 品质赢市场(二)

2025-05-20 10:16:11来源:安溪报

李金登:万斤春茶匠心造 九崖山韵竞逐香

本报讯 (记者陈和俐 见习记者陈思婷)五月的虎邱镇九崖山,500余亩茶园层峦叠翠,嫩绿的茶叶在阳光中舒展。作为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茶园主人,李金登却无暇欣赏这春日盛景。

春茶采制时节,每一刻都关乎春茶品质。只见李金登轻轻采下几叶嫩绿茶叶,凑近鼻尖轻嗅。“香气纯正,今年又是个好年景。”李金登露出一脸笑容,内心笃定。

九崖山海拔860米至1000米,这片核心产茶区是李金登茶园的“黄金地带”,堪称大自然的馈赠。这里云雾缭绕、峰峦叠嶂,富含矿物元素的砾壤沃土为茶树生长提供天然养分,高海拔昼夜温差与岩层裂隙渗出的微量元素,更是为茶叶赋予独特的“山韵精华”。

“相较于往年,今年春茶在品质与产量方面实现双突破。”李金登介绍道,今年,在科学管理和适宜气候的双重加持下,春茶喜获丰收,产量突破万斤。新制茶叶香气馥郁、口感醇厚,尤其是九崖山采制的茶叶,品质更优,甫一上市便备受市场青睐,成为茶客们竞相追逐的佳品。目前毛茶每公斤卖到1000元左右,最好的毛茶甚至每公斤卖到2000元。

一泡好茶,源于茶人不分昼夜的辛苦付出。“每当采茶季,都是最辛苦的时候,采制春茶期间,每天几乎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李金登介绍,春茶采摘需严格遵循“循时分批”的原则,每批采摘下来的鲜叶,要历经多道严苛的制作工序,整个过程必须争分夺秒,稍有延误,茶叶的品质就会大打折扣。

在制茶工艺上,李金登始终秉持匠心。十道工序三十六小时不间断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打磨。为攻克“看青做青”难题,他独创“闻香识茶法”,通过辨别摇青过程中茶叶散发的不同气味,精准判断发酵程度,成功掌握多种香型铁观音的制作秘诀,将“看青做青”这一传统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2009年,怀着对茶行业的热爱与责任,李金登创立虎邱镇香都茶叶专业合作社,建成1300平方米标准化初制加工厂房,为茶叶生产打造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有机茶管理体系,从茶园到茶杯,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查,为茶叶品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这套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成效显著,合作社先后荣获“县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十佳茶园”等称号,出产的铁观音茶叶也被评为“气候优质农产品”,成为行业内的品质标杆。

“制茶如修行,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从业三十余载,李金登始终坚守初心,保持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如今,他推出的“登峰造极”“大师作”“九崖韵”“九崖春”等系列产品,凭借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韵味,已在全国设立500多个专柜,让更多茶客能够品尝到地道的安溪铁观音,感受到传统制茶技艺的魅力,也让安溪铁观音这张金色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高童谦:把“独门手艺”变成“公共财富”

本报讯 (记者黄梁山)春茶季刚过,大坪乡双美村的茶农们却闲不下来。当地茶农高炳福收拾完制茶设备,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乌金旦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大伙交流起制茶心得。

“加入合作社前,制茶全凭经验,工艺不够规范,茶叶品质时好时坏。”高炳福回忆,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在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实现了科学种植、规范制茶,不仅茶叶质量稳步提升,收成也跟着提高了不少。正因如此,如今一有空闲,他就想着来和大家切磋技艺。

在乌金旦茶叶专业合作社,和高炳福一样渴望交流制茶技艺的茶农不在少数。而在2017年,大家对这个合作社并不怎么看好,对合作社负责人高童谦推广的乌金旦制作工艺,也心存疑虑。

在双美村,乌金旦茶树独具特色。作为灌木型品种,它叶片厚实,能够承受“重摇青”工艺,且需摇青四遍以上,经自然氧化发酵才能成型。这种对工艺要求极高的品种,若非制茶师技艺精湛、胆大心细,很难成就其高香品质。

面对茶叶制作难题,土生土长的高童谦作为我县制茶名匠,多年来潜心钻研,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乌金旦制作工艺。2017年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后,他毅然决定将这“独门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茶农。

然而,推广之初并非一帆风顺。“这样做费时费力,卖不出好价钱咋办?”面对质疑,高童谦拿出自己平时记者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耐心给茶农解释:“你们看,摇青力度、时间、温湿度,每个变量我都反复测算过。只有将传统工艺与科学方法结合,才能稳定茶叶品质。”同时,他还许下承诺:“按要求制作的茶叶,合作社高于市场价保底包销!”

高童谦的真诚与专业,成功打消了大家的顾虑。社员们纷纷主动学习制茶技术,他的手机更是成了“24小时技术热线”,哪怕凌晨两点,也常有茶农发来制茶疑问截图。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村里还成立了乌龙茶初制技术研究会。制茶之余,茶农们便会往研究会跑,大家一起探讨研究制茶技术。

凭借这份执着钻研的精神,双美村茶农的制茶技术显著提升,产出的茶叶也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茶农高金国深有体会,这季春茶,他足不出户就卖光了所有茶叶。如今,各地茶商慕名而来,合作社的包销企业从1家增加到5家,好茶供不应求。今年春茶期间,泉州茶商林先生虽然只买到50多公斤,但当场却预订了300多公斤下一季的乌金旦。

“过去守着‘独门秘方’,现在我们把技术共享变成‘公共财富’。”随着乌金旦茶叶品牌日渐崛起,高童谦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要建立统一的品质标准体系,打造双美村乌金旦地域品牌,让更多茶农尝到甜头。”望着满山的茶园,这位制茶名匠正谋划着乌金旦的品牌打造之路,让这片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翁玉:遵循“自然法则” 茶叶“未制先订”

本报讯 (记者吴梅珍 见习记者陈思婷)在剑斗镇剑斗村,有一位与铁观音相伴半生的女茶人翁玉。从8岁开始接触茶叶,到如今成为当地知名的制茶师,她用四十余年的光阴诠释着对铁观音的执着与热爱。

“开汤就能闻到扑鼻的兰花香,喝完更是唇齿留香!”“茶汤澄澈透亮,回甘持久,清香味十足。”这是各地茶商与资深茶友对翁玉制作的铁观音的一致评价。一位连续五年预订她春茶的老茶客直言:“翁玉的茶喝得出‘根’,那是剑斗镇特有的味道。”

好茶的诞生,始于茶园的精心呵护。翁玉管理的200亩生态茶园,处处体现着她的匠心。“我特意留下幼草,让虫子有食可觅,这样它们就不会侵害茶叶。茶季前一个月,再人工除草,避免虫害转移。”翁玉分享着她的茶园管理“秘诀”。在施肥环节,翁玉遵循“自然法则”,用羊粪堆混合有机肥,为茶树送上天然“营养餐”,滋养着每一株茶树。这种“以草养虫、以肥养土”的循环模式,让茶园土壤愈发肥沃,茶叶也更具醇厚内质。

采摘茶青时,翁玉的要求近乎苛刻。她叮嘱采茶工人要轻握茶树,小心翼翼地采摘一芽两叶,且必须使用透气的竹制茶篓。“竹篓通风,能让茶叶自由‘呼吸’,不会捂出闷味。”不仅如此,她还要求采茶工“装半篓即返”,若用摩托车运载茶青,需要在车座垫一块布,防止茶叶积压,确保其活性不受影响。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尽显她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

走进翁玉的茶厂,茶青薄摊在筛架上,随着阳光角度变换,工人们不停翻动茶叶,只为让每一片茶叶均匀受热。“做青如同与天气赛跑,而晒青更是决定茶叶品质的‘生死关’,直接影响着兰花香与观音韵的形成。”翁玉道出做出一泡好茶的关键,“晒青时要像呵护婴儿般细心,时刻留意茶叶状态,直至青涩褪去,清香四溢。”

摇青时,翁玉依据茶叶成熟度灵活调整,通过轻摇激活、摇匀发酵、摇出茶色、摇出兰花香四步,赋予茶叶独特风味;炒青时,她坚持“嫩炒湿”原则,精准把控锅温,既保留茶叶鲜活度,又能锁住铁观音特有的“观音韵”。

“从茶园到茶杯,每一泡茶都出自手工,这是传统铁观音的灵魂。”翁玉告诉记者,“机械无法替代手工的细腻,唯有凭借自己‘五感’,实时调整制作工艺,才能让茶叶真正‘活’起来。”

“宁愿亏钱,也要做好茶。”这是翁玉坚守的底线。茶叶制作期间,每逢下雨天,她都会果断暂停生产,虽然这会面临经济损失,但她认为,茶叶品质的口碑,比短期利益更为重要。

凭借这份匠心,翁玉的茶供不应求。春茶未至,老茶客的预订电话便络绎不绝,近千公斤产量即被预订一空。“‘未制先订’的模式已持续多年,每年4月订单不断,茶叶还未开采就基本售罄。”翁玉笑着说,今年毛茶价格最高卖到了每公斤1000元。。

如今,这位茶人依然坚守着“一生只做好茶”的初心。“只要还在做茶,就会坚持做好茶,传承剑斗传统铁观音的技艺,守护安溪铁观音的金字招牌。”翁玉眼神坚定,话语铿锵,满是一位传统茶人的坚守与追求。

钟添福:坚守传统工艺 锻造“赛事好茶”

本报讯 (记者章艺涵)春茶吐翠时节,湖上乡盛富村的茶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在湖上福佳品农场的茶园中,茶农们正娴熟地采摘着鲜嫩的春茶,严格遵循农场负责人钟添福的要求,精心挑选“一芽二三叶”的标准嫩梢。

走进制茶车间,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面而来。“做青就像在跳一支优雅的舞蹈,必须根据鲜叶的状态和天气变化来调整手法。”钟添福一边仔细检查鲜叶品质,一边向记者演示“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传统技艺,“鲜叶娇嫩时手法要轻柔,天气炎热时更要精准把控时间,这样才能确保茶叶品质始终如一。”

这位拥有20多年经验的制茶师傅深知,从鲜叶到成茶的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晒青、摇青、炒青、包揉、烘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多年的经验与匠心。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生产一线,用精湛的技艺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品质把控。

凭借过硬的品质,钟添福的茶叶已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茶商们往往要提前开始预订,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春茶季,农场产量达1500多公斤,每公斤毛茶售价均超200元,其中优质茶突破千元的不在少数,预计总销售额可达40多万元。

这些品质出众的茶叶不仅在当地市场广受欢迎,还深受刘协宗茶叶有限公司、春逸茶庄、日醇茶业等知名茶企的青睐。这些企业经常参加各类茶王赛事,对茶叶品质要求极为严格,而钟添福的茶叶总能满足甚至超越赛事标准。

“我们与钟师傅合作多年,他的茶叶品质稳定,香气馥郁,口感醇厚,多次助力我们在茶王赛中斩获佳绩。”刘协宗茶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道。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钟添福始终心系家乡茶农。他经常深入周边茶园,毫无保留地传授土壤改良、有机施肥等科学管理经验。在他的指导下,周边茶农的茶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除了自产茶青外,我们还与签约茶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钟添福介绍,农场会为合作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并承诺保底收购,既保证了原料品质,又帮助茶农增收致富。

这位与茶结缘半生的匠人,始终不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我将继续坚守传统工艺,不断提升茶叶品质,让更多人品味到湖上好茶。同时也希望能带动更多茶农共同发展,让湖上茶香飘得更远。”望向绵延的茶山,钟添福目光坚定,话语中满是对当地茶产业的热爱与期许。

林河森:匠心独运 打造炭焙铁观音精品

本报讯 (记者陈颖)“今年春茶品质如何?目前行情怎样?”连日来,禅心缘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河森每天点开微信,来自浙江、河南郑州、湖南等全国各地的茶商们都积极询问茶叶行情。

“每一年春茶季都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林河森介绍,今年茶园共采摘茶青5吨多,尽管成品茶尚未大规模上市,但公司旗下以“橙香、花果香、蜜香”等五大风味为特色,最高售价达2500元/150g的“观朴·不同木质香铁观音”,已吸引众多茶商提前预订。

“未售先火”的热潮背后,是禅心缘茶业对茶叶品质的追求。在虎邱镇禅心缘茶叶基地内,占地300亩的有机茶园云雾缭绕,茶树郁郁葱葱。多年来,禅心缘茶业坚持生态优先,让茶树在天然状态下自由生长,配合人工除草、有机肥料的严苛管理,确保茶叶的优质与纯正。

“茶青采摘回来后,经过传统制茶工艺制作,还要再放置一个月才开始试茶,直到口感过关方能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即炭焙工艺。”林河森提到,木炭焙制铁观音相当费时费力,不仅烘焙时间长又闷热枯燥,还十分依赖茶人经验,烘焙期间需要控制好火候,还要不断试茶,几天下来舌头甚至已经发黑。

记者了解到,炭焙这种古老技艺能激发茶叶中的“木质陈化反应”,使茶汤产生独特的花果香等,汤色褐红明亮,回甘明显,耐得住多次冲泡。

“好茶更要注重质量安全,我们每款茶都附带NFC芯片溯源卡,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种植到成品的全程数据。”林河森说,公司采用“线上预订+私域运营”模式,茶商可以直接添加“观朴手作茶”官方客服微信联系采购,并得到一些选品的指导性建议。

据悉,禅心缘茶业还计划通过“5G+”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推出新茶饮原料茶,探索茶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林河森表示,未来,禅心缘茶业将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培育更适合炭焙工艺的铁观音品种,同时设计一系列便携茶叶包装,为爱茶人士带来更加便捷、时尚的饮茶体验。

【责任编辑:陈晓慧】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