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匠心做好茶 品质赢市场

2025-05-16 08:55:31来源:安溪报

编者按 春茶吐翠,山河盈香。又是一年茶香漫溢的好时节,今年春茶季,茶乡安溪迎来一场品质的盛宴。天时地利与匠心相遇,孕育出一盏盏令人回味无穷的茶中珍品,“做好茶卖好价”不再只是愿景,而是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今日起,本报策划推出“匠心做好茶 品质赢市场”专题,记者深入产茶一线,对话制茶大师、技术能手和茶商茶客,以笔端凝练匠心传承的智慧,用镜头定格品质跃升的瞬间,记录从“青翠嫩芽”到“致富金叶”的华丽蜕变,展现我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

詹国珍:“动态品控”助推茶农“做好茶、卖好价”

本报讯 (记者吴梅珍)五月春茶季,祥华乡天香魂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收茶点总是热闹非凡。每天上午8时许,茶农们肩扛手提着一袋袋新鲜出炉的茶叶陆续赶来,茶商们则围着毛茶堆争相议价,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人群中央,一位俯身细嗅茶香的中年人尤为醒目——他是国家高级评茶师、合作社理事长詹国珍。作为茶农口中的“技术导师”与茶商眼里的“品质守门人”,每到茶季,他便穿梭于茶园与市场之间,让一泡泡“祥华好茶”跨越山水,最终沁入消费者的杯盏。

“今年春茶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詹国珍一边品评茶叶,一边向记者介绍,春茶期间正遇晴好天气,有利品质提升,尤其是5月1日至7日,茶叶鲜嫩与适宜天气叠加,制出的茶叶品质上乘,深受市场喜欢。

经过简单计算,詹国珍向记者展示春茶“战绩”:春茶采收期间,合作社日均收购毛茶4000-5000公斤,总收购量近5万公斤,相比往年,优质茶数量明显增多。

茶叶能卖出好价格,离不开詹国珍构建的“动态品控”反馈机制。在合作社内,常可见茶农围成半圆,詹国珍通过取样、冲泡、闻香、观色、品味、看叶底、评工艺等审评工序,为茶农现场教学。“通过专业审评指出茶叶优缺点,茶农次日根据意见改进制茶工艺,茶叶价格往往能提升不少。”詹国珍说,不少茶农通过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提升了茶叶品质。

茶农詹德芳便是其中之一。前一天,他带来的茶叶因焙火不当被“扣分”,经詹国珍指导调整工艺后,次日再审评时,茶汤已透亮如琥珀,叶底舒展出均匀的翡翠色。“评审台就像我们的课堂,经理事长指导,茶叶品质脱胎换骨,价格较前日直接上涨40%。”詹德芳难掩喜悦。

这种“当日问诊、次日见效”的动态反馈模式,不仅让合作社的茶价年均保持20%-30%的涨幅,也让“天香魂”茶品成为茶商信赖的硬通货。

“天香魂的茶,我闭着眼睛都敢收!”泉州茶商余明辉紧抓着刚分到的毛茶,感慨地说。这已是他连续十年专程赶来“抢茶”,“第一次来的时候我随口说了句‘要是能稳定供应就好了’,这些年果然没让我失望,茶叶始终质优价稳。”

在詹国珍的技术赋能、供应链创新与品牌化运营下,天香魂茶叶专业合作社成为祥华乡茶叶供应链的核心枢纽,既保障了茶农收益,又满足茶商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形成“茶农提质增收、茶商安心采购”的良性生态。

“目标是让每片茶叶都实现价值最大化。”望着围坐交流的茶农,詹国珍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技术指导+品质管控+渠道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搭建茶叶销售服务平台,带动更多茶农“做好茶、卖好价”,让祥华茶叶的经济效益与品牌价值同步提升。

陈敬敏:坚守传统制茶工艺留住氤氲茶香

本报讯 (记者章桂林)走进龙涓镇内灶村,只见满目茶山吐新绿,漫山尽是采茶客。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制茶致富能手陈敬敏,穿梭于茶树间,指导采茶工采摘茶叶,脸上洋溢着春茶丰收的喜悦。

连日来,每天中午,第一批鲜叶运抵加工厂。陈敬敏立刻指挥联合社成员将茶青平铺在布上,自己则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每一片叶子。“这片叶子不符合三叶开面的标准,得挑出去。马上联系山上,采摘必须严格按标准来!”他神情严肃,话语间满是对品质的执着。

2010年,陈敬敏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率先成立龙涓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随后,他将周边村落10多家合作社联合起来,创立全省首家茶叶联合社——安溪县龙涓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十多年来,陈敬敏深知,想要以质取胜,必先以智为基。他四处拜访制茶老师傅,虚心学习传统种茶、制茶经验;同时一头扎进专业书籍中,钻研铁观音茶“香”与“韵”形成的机理和要素。

在不断实践中,陈敬敏将传统经验与理论精髓巧妙融合,形成一套独特的种茶、制茶技术体系。在他带领下,联合社茶园面积达3280亩,春茶产量约70吨,茶叶均价超百元,已然成为我县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茶叶是有灵性的,你用心对待,它自会回馈你一杯好茶。”在陈敬敏心中,茶青是成就好茶的根基。近年来,他更是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茶青管理中,从源头把控品质。

好茶青,源自严格的茶园管理。陈敬敏经常深入联合社茶园,指导农户进行专业化操作。他推行“茶树留高、梯壁留草”,坚持每年深耕,通过这些方式,让茶叶品质稳步提升。

来到联合社的生态茶园,满眼看去只有一片绿色,似乎整片都是草,看不到茶。陈敬敏告诉记者,茶园茶草共生,优胜劣汰地挖掉部分茶树,减少茶树芽头,保证茶树营养,培育大枞茶树,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品质标准。“今年春茶的品质相当好,实现‘日日清’,一点都没剩。”陈敬敏说。

陈敬敏明白,制好茶离不开人才。他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方面积极吸纳制茶能手加入党组织,培养联合社发展带头人;另一方面鼓励骨干党员深入学习制茶技艺,通过遴选、比赛、培训等方式,营造“党员是茶人才,茶人才是党员”的良好氛围,为联合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匠心守传统,以茶香传薪火。陈敬敏建议,在乡镇产茶中心建立一到两个集中加工中心,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便于把控茶叶质量;同时坚守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将“种好茶、制好茶”的理念贯穿茶产业全链条,挖掘培养茶产业后备人才,推动茶园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带领更多茶农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吴政山:“一站式”托管 茶农减负又增收

本报讯 (记者黄梁山)五月的感德镇,茶香满山。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石门村淳正茶叶专业合作社吴政山和社员吴永清,穿梭在茶垄间,仔细察看着最后一批待采的茶青。

“老叶直接剪掉,只保留嫩叶采摘。最近天气多变,咱们得抢抓农时,和时间赛跑。”望向身后二十多亩的茶园,吴政山一边嘱咐吴永清要加快采摘速度,一边掏出手机联系采茶队增派人手。

这片茶园的主人,正是社员吴永清。过去,从茶园管理到茶叶采摘,再到茶叶加工制作,全流程他都要亲力亲为,不仅精力跟不上,茶叶品质也参差不齐,卖不上好价钱。

而这一切,在加入淳正合作社后开始发生变化。如今,他只需专注于茶园种植管理,从采摘到加工销售的一切事务,都交由合作社“一站式”托管。“技术员手把手教施肥、修剪,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吴永清算了一笔账:现在采茶季,采茶队准时来,加工、销售都不用操心,收购价比以往翻了一番,真正实现了“省心种茶,放心赚钱”。

春茶采摘已渐近尾声,不少茶企与农户的春茶已经制作完毕,而淳正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制茶师傅正在进行摇青、揉捻,制茶设备运转不停。

“我们采取错峰修剪策略,年前修剪的茶树,4月进入采摘期;而经过年后修剪的茶树,要等到5月才能采收。”吴政山介绍,合作社将社员茶园分为年前、年后两批修剪,使春茶采收期从常规的10多天延长至30多天,不仅能让茶叶充分积累养分,又能延长春茶制作周期,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时间回溯至2009年,深耕茶产业多年的吴政山发现,不少茶农单打独斗,既缺乏科学管理技术,又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常常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吴政山认为,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从源头管控茶叶质量。

看着乡亲们辛苦种出的好茶卖不出好价钱,吴政山牵头成立淳正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分工合作模式,茶农凭借丰富经验和精细劳作,专注种出品质上乘的茶树;合作社负责采摘、生产和销售,利用专业技术和渠道,打造品牌把茶叶推向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淳正茶叶专业合作社已吸纳100多名社员,在统一技术指导下,社员们采用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肥用量,坚持传统制茶工艺,茶叶的品质和价格得到显著提升,茶农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傍晚时分,社员们陆续来到合作社品鉴新茶。大家一边交流春茶生产心得,一边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记录改进要点。望着窗外连绵的茶山,吴政山也道出心中打算:扩大合作社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让更多茶农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王志宏:

让“红芯歪尾桃”香飘世界

本报讯 (记者章艺涵)春茶飘香时节,西坪镇慧芳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红芯源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齐聚于此,争相抢购珍贵的红芯歪尾桃铁观音春茶。

清晨的基地人头攒动,茶商们早已严阵以待。当工人端出刚炒制好的毛茶时,茶商们立即围拢上来,有的仔细观察茶叶外形,有的凑近轻嗅茶香,更有甚者直接捏起茶叶咀嚼,品味其中的滋味与芬芳。

在众多茶商中,来自福州市的尤先生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持专业仪器,仔细测量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并认真记录在本子上。“这里的红芯歪尾桃铁观音香气清幽,滋味鲜醇,回甘持久,真是茶中珍品!我已经连续四年专程来采购了。”尤先生说。

凭借独特的品质,慧芳茶业今年春茶销售异常火爆,不仅吸引深圳、山东等外地茶商,本地茶商也纷纷慕名前来。

“今年气候适宜,加上精细的茶园管理,茶叶品质更胜往年。”慧芳茶业负责人王志宏一脸开心。他说,今年春茶表现亮眼,每公斤毛茶售价在700元至1600元之间,1500多公斤的产量预计可带来100多万元的销售额。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王志宏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坪镇人,王志宏深谙最原始“红芯歪尾桃”品种的独特价值——叶片肥厚、内质丰富,制成的茶滋味醇厚、回甘持久。

2016年,王志宏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为给“红芯歪尾桃”寻找适宜种植的土地,他翻山越岭,踏遍西坪镇各个山头村庄,最终在上尧村南山山脉寻得理想之地,通过土地流转,他在此地创办红芯源基地。

“红芯歪尾桃虽然口感绝佳,但种植难度大、产量低。”王志宏说。为此,他创新研发“纯种红芯歪尾桃铁观音苗木营养杯培育”技术,从百年古茶树上选取苗穗精心培育,筛选去除变种异株,确保纯正后再移入茶园二次筛选培育,确保栽种的每棵茶树品种纯正。

经过近十年的付出,红芯源基地里种植的纯种红芯歪尾桃铁观音达200多亩,还有数千株红芯歪尾桃老茶树,是我县规模较大的红芯歪尾桃基地,该基地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红芯歪尾桃种质资源保护区”称号。

“让这棵‘红芯歪尾桃’不仅在西坪扎根,更要让全世界喝到最纯正的安溪铁观音。”谈及未来规划,王志宏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红芯歪尾桃铁观音的生长特性和制作工艺,不断优化提升茶叶品质。同时进一步扩大红芯歪尾桃的种植规模,将优质茶苗推广到周边适宜区域,形成规模化效应,带动当地茶农共同致富。

詹金龙:

“摇”出一泡家乡好茶

本报讯 (记者章梅霞)“今年春茶做了1000多公斤的毛茶,平均价位在300元左右……”谈起春茶的销售,祥华乡新寨村茶农詹金龙的喜悦溢于言表。

从祥华乡新寨村出发,沿着蜿蜒的茶山小路攀登至新岭山山顶,詹金龙的茶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踏入茶园,只见茶树间疏朗有致,形成特有的“稀植”景观。

“这样能保证每棵茶树通风透光,芽叶吸收足够养分。”詹金龙俯蹲下身,轻抚油亮的叶片解释道,幼龄茶树通过轻修剪塑形,成年茶树则注重内部枝条梳理,让阳光雨露穿透树冠,滋养每一片叶芽。

穿过茶垄,翻起的褐色土壤隐约可见枯枝残叶。“土壤深翻是茶园管理的一大妙招。”每当茶季过后,詹金龙就会对茶园进行深翻作业,这正是他茶园持续产出优质茶青的关键。

詹金龙介绍,茶园土壤深翻,可以将枯枝落叶和杂草埋入土壤深处,这些有机物分解后会转化为天然肥料。这种做法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也可以打破土壤板结层,让土壤更加疏松透气,还可以翻出深层害虫蛹,减少茶园病虫害和农药使用,有着一举多得的好处。

跟随詹金龙的脚步,记者来到他的制茶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兰花香气。詹金龙迫不及待地拿出“得意之作”与大家分享。

一杯好茶,靠原料,也靠工艺。“一泡茶是摇出来的。”詹金龙认为,摇青是赋予铁观音色、香、味上乘品质最为关键的步骤,没有固定公式,只能“看青做青”,全凭制茶师的手感与嗅觉判断。

“一遍摇要轻,三分钟唤醒茶性;二遍摇青加重,八分钟激发香气;三遍摇青最为关键,既要让茶梗的养分充分输送到叶片,又要避免过度发酵破坏香气。”历经数十年的锤炼,詹金龙练就了“看青做青”的独到本领——观察叶表红点分布、细闻“清点”“观音味”,精准把握走水发酵程度。

凭借过硬的经验,加上精细化操作,詹金龙制作出来的茶叶,汤水滑腻、口感醇厚,花果香气扑鼻,观音韵味悠长,回甘甜美,成了众多茶商茶客竞相采购的茶叶。

今年春茶季,他的毛茶刚出锅就被茶商预订大半,甚至出现多位茶商蹲守车间外“抢茶分茶”的场景。“看到茶商竞相抢购的情景,就觉得在茶园里晒的太阳、流的汗水都值了。”

“好茶自己会说话。”在詹金龙看来,好的茶叶,不仅提高自己的收入,也成为家乡的名片,让乡亲们过上致富好日子。“新寨村的山好水好,只要坚持生态种植、匠心制茶,不愁卖不出好价钱。”

【责任编辑:李霜茹】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