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生态筑基,品牌赋能 三产融合领跑千亿赛道

2025-03-14 10:33:35来源:安溪报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推介首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我县“严格品控创响茶叶品牌,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我县以安溪铁观音为主导产业,构建“茶园微生态-茶山小生态-全域大生态”复合生态系统,强化投入品使用监管,推进数智化、绿色化生产加工,开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安溪茶叶出口连续17年100%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凭借“安溪铁观音”区域公用品牌,带动茶叶企业品牌集群发展,创新“现代茶饮+文旅”发展模式,丰富茶品类型,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其品牌价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首位,助力百万农户靠茶致富。 (记者黄梁山)

全域生态管控,锻造品质标杆

大地回春,农事繁忙,正值种茶佳期。近日,在天一传承慈顺茗枞佛耳山2号野放茶基地,几位资深茶农正忙着种植茶苗,翻开的泥土中,蚯蚓不时蠕动。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茶苗生长加速,春季茶园管理步入关键阶段。“这些刚种下的茶树,至少需要精心管护三年。”这段时间,北京天一传承茶业有限公司的王生勇频繁深入自家茶园,察看茶树生长情况。

在王生勇的茶园里,茶树错落分布,与蕨类植物、苔藓共生,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安溪茶园全域生态化管理的生动实践。我县持续推广茶园种树、梯壁留草、种草等举措,探索出“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壁梯岸留草”“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茶园微生态”等多元复合生态种植模式,构建全域生态管理体系。目前,我县生态茶园面积达48.6万亩,覆盖率超80%。

与此同时,我县在全省率先开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安装“茶园小气候站”,在茶叶包装上印制茶叶气候品质认证二维码贴标及福建省气候好产品标识,提升茶产业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茶叶品质的稳定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持续强化源头监管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鹏介绍,近年来,我县制定出台《安溪县建立健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项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持续强化源头投入品与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推进福建省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监管,优化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加强数据核查,准入报备315种农资商品,推广“惠农”App应用,实现农资产品质量全程、双向、即时、精准追溯管理。

历经沉淀,品质卓越,我县茶业发展愈发稳健。目前,我县茶叶类SC获证企业达380家,培育茶叶类“三品一标”等质量品牌认证101个,安溪铁观音地标授权使用企业170家。乌龙茶年出口量约1.2万吨,连续17年100%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成为全球茶叶爱好者公认的品质标杆。

打造品牌矩阵,驱动产业融合

八马茶业打造的“赛珍珠”铁观音,融合300年传承技艺与现代品控标准,产品出口覆盖38个国家,成为G20峰会指定用茶。为助力厦门金砖会晤诞生的华祥苑国缤茶,已三次作为国家贵宾茶礼,13次助力重大茶叙活动,成为76国贵宾的杯中珍品……

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独特的茶树种质、精湛的制茶技艺,为品牌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经过多年培育,我县涌现出八马茶业、华祥苑茶业、日春茶业等知名企业品牌,推出八马茶业赛珍珠、华祥苑国缤茶等市场影响力巨大的产品品牌。

“以公共品牌带动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支撑公共品牌。”王小鹏介绍,我县积极推进茶产业品牌建设,在打造“安溪铁观音”区域公用品牌的同时,推动众多茶业知名品牌形成“众星拱月”的集群发展态势。目前,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增长至1440.42亿元,连续9年位居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榜首,在“中国名茶品牌传播力指数”中排名第一。

新茶饮是我县茶产业拥抱年轻化、全球化的重要布局。近年来,我县紧抓新茶饮市场快速增长机遇,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发达的营销网络,聚焦规模化、标准化,深度布局新茶饮加工领域,推动安溪乌龙茶与鲜奶、水果、花草、中草药等跨界融合,拓展茶叶多元发展赛道。目前,新茶饮原料茶供应量超6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20%以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茶饮供应链(原料茶)基地。

在深耕新茶饮供应链的同时,我县创新构建“茶业+文旅”融合生态。将60万亩生态茶园转化为体验式消费场景,建成41座各具特色的茶庄园。“三铁三世遗,乐享茶香生活”之旅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海丝茶源,茶旅胜地”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我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年接待游客超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5亿元,其中茶旅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占比超三分之一。

通过整合资源、综合施策、政企共建,我县茶产业链不断完善,生态文旅蓬勃发展,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王小鹏表示,将持续践行“三茶”统筹理念,弘扬茶文化,夯实茶产业,提升茶科技,创建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充分发挥茶文化全球闻名、茶产业全国领先、茶科技业界前沿等优势,打造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安溪模式”。

【责任编辑:白沧海】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