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旧事


章丽香
真觉院在城西码头村,观音山下。
码头村旧属光德里,明清时期称“马头乡”,据说因为境内有巨石形似马头而得名。因为这个名称来源,我曾数次在村域内寻找,虽然不确定是哪一块巨石,但这一番查看,发现这个小小的山村,天然巨石还真不少,山坡、田野、溪流河岸等,大块大块光滑的巨石或隐或立,散落在屋前舍后、田野竹木间。其中,村部往顶码方向溪中,有三块并列巨石,中间的巨石,侧面依稀可见一方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阿弥陀佛”,不知是因为摩崖石刻的原因,还是旧习俗的沿袭,这一方巨石带着些许神秘色彩,它承担着某些民俗活动中某个重要环节,时常有民间道人、术士绕着它做法事。
码头境内的溪,属蓝溪支流,水流发源于县西高山观音山及张岩山南坡,经码头、乌秋、雅兴、兴口等村落,至澳江渡汇入蓝溪。河流所经过之地,两岸田畴沃野,村社交错,有几分城镇建设的蓬勃,也保留了乡村里俗的朴野。
真觉院在观音山山麓,主祀观音佛祖、清水祖师,始建年代未明。观音山,清乾隆《安溪县志》说它“高锯城西,形若观音佛座,故名”,又说它“中有石室,可容百人,天然牖户”。时过境迁,现在登临观音山,几乎无径可寻,山上盛景已然杳渺,只可远远观其山体巍峨,群峰连绵。真觉院,县志关于它的记载,主要描述院周环境,清乾隆版记载院前清泉:真觉院,在观音山下,院前有泉,寒声鸣玉,最为可爱。而明嘉靖版《安溪县志》就已收录的宋代咸淳年间安溪主簿夏臻的诗“题真觉院”,诗曰:半天闻梵唱,一径踏松阴。起石云千仞,悬空瀑万寻。因为夏主簿的这一首诗,让真觉院的建造年代有迹可循——至少宋代!从这些描述,我们窥见了一座松阴匝地、岩石飞瀑、清泉环绕的清幽禅寺。现在,院前的岩石和清泉依稀可寻,只是因为草木葳蕤,岩石被遮挡了大半,又因发展建设等影响,涓涓细流难抵溪涧淤泥,旧时寒泉漱玉的场景已不复如初。
寺院背倚观音山,山下是犬吠杂鸣、灯火荧荧的田园屋舍,依山傍水,门庭开阔。寺院旧时主体是一座土块垒就的闽南双护厝古建筑,屋体比较破旧,多年风雨侵袭,摇摇欲坠。这两年光德里有热心的信众牵头,在原址基础上进行翻建,现在已完成主体建筑的大半。从效果图看,新建筑似乎采用的是当前闽南流行的明清风格,堂皇富丽,这是村里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执念和敬仰。
其实旧时真觉院的功能,除了寻幽纳趣、祈福拜愿之外,还是个孩童启蒙、乡约教化的重要场所——明、清时期,它是码头、雅兴、团结等村落重要的社学之地。社学,明嘉靖《安溪县志》载:社学之设,所以教童蒙始学之人,盖欲正其心术,端其志行。异日入国学,而为国之用。意思是说,社学作为启蒙之所,担负着教化孩童心志之责,同时还能为国学输送苗子。虽然如此,但囿于社师水平及社学条件,为国学输送苗子的作用发挥不大,社学的主要功能还是对乡村孩童的启蒙教育和对乡村社会秩序的约定执行。
古代安溪大规模开办社学,始自明嘉靖年间安溪县令黄怿上任后。黄怿,浙江萧山人,嘉靖五年至嘉靖十一年任安溪县令,黄怿在安溪六年,多有惠政。他延请名儒,牵头修订的安溪县志(明嘉靖林有年主撰版本),为安溪留下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惩恶扬善,缓刑薄征,县志记载其劝富绅出粟助赈、罢无名之赋等诸多善事,赞其“卓有廉能声,为百城表”。他主政安溪期间,还有一项影响颇为深远的政绩,那就是兴办社学。古代安溪,囿于地理条件,耕读氛围仅限于城邑周边,“近县数都,彬彬业儒;盘郁山村,则罕诗书”。黄怿到任后,大力推动社学的兴办。嘉靖六年,他将一些滥建、管理不到位,或荒废的祠庙、宫庙改成社学,延请品德行为卓然之人担任社师,“厘无稽之祀为小学,勤俊秀择行义者为师,课其勤惰”,同时,他还亲自编制教材。除了当时流行的启蒙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素材外,黄怿根据乡情社俗治理需要,让社师重点教习“六谕”,官署同时收集印制“吕氏乡约”“陈氏训词”,自制颁发十四条禁令,把它们作为教材,分发到各个社学,让百姓村民习读,“申明圣谕,及仿蓝田吕氏、古灵陈氏,作《乡约》一篇,颁示居民读《约》法”,“丽教条著成书,为邑人诵习”。在“办学设施+社师+教材”三重保障下,安溪社学如火如荼。明嘉靖县志记载,当时安溪社学共有36所,遍及县域四乡十七里,基础教育机构从巴掌大的县邑蔓延到全县各村社,并且,这样的官办教育机构规模一直持续三百多年未变。
虽然囿于社师的数量、水平,乡村社学在经、史、历、算,以及识文断字等方面,可能有所不足。特别是清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世家大族兴起私塾教育,社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功能逐渐被取代。但这些社学,对于穷苦人家的启蒙教育、礼俗教化,以及整个乡村的乡约社规的普及和执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彼时庞杂的社会构建起了秩序的网,为贫瘠的乡村涂上了文明的色彩。当时的晋江名人紫峰先生陈琛为黄怿作诗时,赞其做法“诗书礼义之政浸灌于山水之间”。
36所社学中,光德里有2所,分别为狮子社学、真觉社学。明清时期的光德里,包括仙苑、薛坂、黄榜、许厝外、孔安、兴口、九垵、乌秋、马头、车荇等十个乡,一里十乡两社学,可见彼时社学担负的幼童启蒙、乡规民约的工作范围。巧合的是,这两所社学,全部在民俗活动场所,狮子社学,位于光德里狮仔宫。狮仔宫,县志记载其为“即今乡约所”,相传始建宋治平年间,主祀法主圣君、保生大帝、祖师,宫几经修建,香火鼎盛。而真觉院因为缺乏管理,旧院址破败,民俗活动有所中断。但即使时易世迁,镌刻在村庄灵魂深处的记忆,就像牵线的风筝,牢牢牵着远行的鹰。现在在真觉院筹建处,我们看到张贴的捐款红榜上,有厚卿、草北、光德、竹塔、兴口、雅兴、霞宝等村落名字,这些地名,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当地村民说真觉院,都说他们“有份”。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有些旧事虽然不复存在,但其实它们并未消失,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更替、存在,因为融进骨血,人们从未忘记。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