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频道

风雨瑞云桥

2023-07-21 09:05:29来源:安溪报

谢巧玲

七月的风着实被狠狠地灼伤,在盛夏里。终究是雨读懂了风的心事,轻轻抚平了它的燥热。

三十几人这么大规模的采风活动,我还是第一次参加。一大早,风柔柔的,意外地有冰凉的感觉,这种天气是个好的开端。

“德”,古字形从彳(或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常用于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进德村或是取于《周易·乾》中的一个成语“进德修业”,指提高道德素养,扩大功业建树,应是进德村民用来勉励后人要追求进步,崇尚美德。进德村原称“箭竹”,后因闽南语“竹”与“德”同音,后人将“箭”改为“进”,“竹”改为“德”,又因有古人曾题“德业日进”的匾额,“箭竹”从此改名“进德”。

瑞云桥,是采风的起点,也是终点。石砌桥墩、通体木构,均取自粗可合抱的整棵杉木,瑞云桥用九梁,上建五间,奉“九五”之数为尊。只不过2007年的一场大火把瑞云桥几近烧毁,为尽量还原旧貌,工匠们使用的桥板、桥廊、廊棂、棂披、梁柱、檐桷、斗拱,仍是粗大厚重的原木,精选九根长十六米、尾径八九十厘米的杉木为梁。

据说,瑞云桥雏形系现址外120米处,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建成后连续三次被洪水冲走。每次洪水来势汹汹时,不知多少无辜的生命被吞噬。其时,来了一个“地理仙”肖辅山,察看了此间地势,遂把该桥移建现址。此处地势较高,两边山峰并拥,风光旖旎,在此建桥,被誉为“双凤朝牡丹,龟蛇锁水口”,风水独佳。

后来的瑞云桥,修建于明朝洪武二年,桥下两边皆是用乱石倚岸砌成桥墩,既没有水泥石灰黏合,又没有小石填缝,虽屡经洪流冲击,却安然无恙,牢固如磐。

千百年来,瑞云桥就这样默默地把多少人渡到对岸。而他,何尝不是一条珍贵的生命……对瑞云桥的修建、重建,便是进德人民对生命的双重敬畏。

瑞云桥,亦桥亦亭,上盖“天竺亭”,供奉观音佛祖,为镇境安民,因此也称观音桥、观音亭。它横跨进德村的水口,是全县唯一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梁,是安溪最大独具特色的单孔古木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管溪水如何威猛,这座古老的桥亭,自巍然横架于进德溪两岸,成了两岸村民的交通要道。“通达”,便是进德人民对生命尊重之外的另一层精神内涵,两者合而为一。

通,是人的生命最高境界。通,就是生;通就是达;通就是印证生命的美质;通,就是安泰;通就会延伸出恒久。

进德人民追求“通达”的精神境界。箭竹的虚怀若谷、古柏的坚韧不拔,何尝不是对“通达”的最好诠释。正因“通达”,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进德村内外兼修,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弯、窄、挤、堵,进德村的旧主干道上,如今一条8米宽的平坦水泥路,从瑞云桥一直延伸到进德村、后清村,将该路段上多个美丽景点串联成一体,带活一方经济,一条条产业路被打通,也为该村带去人气、财气。

风雨中,古柏、古桥,小桥流水人家,在我们眼前呈现是一幅美丽的浑然生成的水墨画,瑞云桥中的楹联及两岸的诗廊,飘散着浓浓的墨香。廊外两侧的两层雨披,远远望去,却像是一本摊开的史册,等待人们去探究,更等待人们去重新抒写。

【责任编辑:】

安溪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频道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频道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